新汉系吧 关注:5,417贴子:610,035
  • 6回复贴,共1

【天文历法】西方公历抄袭中国郭守敬《授时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只是个杀猪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7-31 21:31回复
    原创:王笑冬 漢天文王笑東 2019年5月4日
    在汉民族天文历法的发祥地——阆中古城的唐代状元府旁,竟然竖立着一座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天主教堂,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由此可见一斑。
    现行的公历为格里历,是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于1582年颁布施行的。使用的“公元”其实就是“耶稣纪元”。
    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在公元1582年的修改历法,改儒略历4年1闰日,为400年97闰日(能被4整除,不能被400整除年份不置闰),这样400年就有146097日,除以400年,回归年值由儒略历的365.25日改为格里历的365.2425日,与现代天文测得的回归年平均值365.2422日仅相差0.0003日,3300年才相差一日。格里历为世界现行公历。
    黄帝律历,又名轩辕甲子历,是华夏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历法,同时使用干支纪岁和干支纪日,在十九年间设置七个闰月来调和日月的运动,为阴阳调历,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历法。其中干支纪日为60日一循环,不考虑年、季、月,这对于天文历算非常便利。从黄帝元年秋分(公元前2697年10月14日)甲子日至今,一天未曾中断。
    元代郭守敬造《授时历》,定岁实(回归年,从前一年冬至点到后一年冬至点)为365.2425日。
    根据《元史》记载,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冬至点测量与现代天文历算相差三刻(约45分钟)。
    至元十八年冬至(公元1281年12月14日)冬至是一个甲子日,这个天文节点可视为《授时历》历元(历法起算点)。
    西汉落下闳创首部汉历《太初历》,历元根据《汉书》记载为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公元前105年12月25日)。这年冬至也是甲子日。《授时历》历元与《太初历》历元相差505860日,相距1385年。但《太初历》历元的“冬至点”比现在天文历算冬至点迟了一天多。《授时历》逆推三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日食与现代天文历算相差约三刻。
    由此推断,元代郭守敬用《授时历》逆推的“冬至点历元”应该与史书记载的《太初历》历元“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前移一日左右。所以,《授时历》历元与郭守敬《授时历》推算的“《太初历》历元”应该相差505861日。505861日除以1385年,取小数点后四位即为365.2425日。
    《授时历》施行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共施行364年。《授时历》颁布301年后(《授时历》施行期间),即公元1582年,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改历,改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第二天为10月15日(星期五)。
    为什么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这么任性,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帝王谁都不敢如此任性?这是因为西方历法的“元”,即“公元”是逆推出来的,他们找了一个古罗马太阳神的节日——冬至日,这天恰好为礼拜日,于是就把这天定为“耶诞日”,把这一年定为“公元”。公元325年,欧洲基督教国家召开宗教会议,定每年3月21日为春分日。但儒略历采用4年1闰日,每128年差一天。到了1582年前后,春分点为3月11日,前移了10天。所以格里高利教皇要赶上这十天。
    但为什么要在1582年进行改历呢?我们翻开这年的日历表会发现,这一年的“耶诞节”正是《授时历》十二月初一,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西方社会对于中华文明依然是亦步亦趋地模仿。
    在天文历算中,如果要得出小数点后四位数字的回归年值,必须要有一千年以上的准确可靠的天文观测史,这在长时期以宗教为主体的西方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王笑冬历时四年增补的太学版《国学天文三字经》:郭守敬,授时历。朔望合,岁实密。三百后,格里袭。九七闰,今公历。
    这个“袭”不是沿袭,而是对中华文明赤裸裸的抄袭,是西方社会对中华天文历算文明成果的公开剽窃。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31 21:3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31 21:36
      回复
        编制《太初历》
        第一,就是他编制的历法《太初历》。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
        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对照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落下闳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太初历》的优点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
        1、与农业生产结合
        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2、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7-31 21:42
        回复
          第二个成就,就是提出了“浑天学说”。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测过。
          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他知道《太初历》存在缺点:所用回归年数值(356.2502日)太大,有预见地指出"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事实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改历。)
          落下闳创制的浑仪(包括浑天仪和浑天象),形象地展示了宇宙模型。他通过长期观测和科学运算,用事实论证了浑天说理论和天体运行规律,最终制定出优于其它17种历法的“太初历”,是浑天说对盖天说的有力的否定。落下闳汉代大文学家、天文学家杨雄的论述,《史记》、《旧唐书》等记载,均证明是落下闳创造了浑仪。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7-31 21:43
          回复
            第三大成就就是通其率。
            在数学方面,他发明“连分数(辗转相除)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现代学者称之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他发明的“通其率”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为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与应用连分数法求渐近分数其计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汉书·律历志》中称“闳运算转历”,可见《太初历》的数学运算是由落下闳承担的,包括日法81的计算、“上元积年”的计算、“太极上元”的计算,等等。吕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计算是来自于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在《东洋天文学史》第八编第六节“三统上元与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闳是通过求解不定方程,计算“上元积年”。李文林、袁向东提出,有可能"上元积年"是作为一次同余式求解。吕子方提出“太极上元”的计算落下闳也是应用的连分数求出渐近分数。这种算法落下闳本人称之为“通其率”。
            数学家何鲁为吕子方《〈三统历〉历意及其数源》一文作序时写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连分数意。星宿图率者,比率。通,谓可通用者,其数甚多,取其适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国数学史界经过20世纪后半叶约半个世纪的探索讨论,已认定:通其率算法不仅是天算家简化分数数据的重要方法,亦是处理周期现象中一次同余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公正地称“通其率”算法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过辗转相除求出一系列渐近分数,用以解决多种数学问题。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强弱术”“调日法”“求一术”等等,都源于“落下闳算法”。从现代数学和观点看,“落下闳算法”可以实现用“有理数逼近实数”,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义的数学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7-31 21:4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7-31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