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天记吧 关注:1,152,305贴子:22,981,350

回复:弘扬中国文化——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是齐国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
等学府,始建于田齐桓公。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齐宣王之时
,在稷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
之学,会集于此,自由讲学、着书论辩。)的一个学派。黄老学派的代表作是《老子》、《
黄帝四经》等,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西汉王朝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主张
黄老学派的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将它运用到政治和法制实践中,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23楼2014-10-22 21:26
回复
    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作为一种哲学思
    想,黄老之术形成于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西汉时期,实
    际上是道家和法家思想互相结合,并且采纳了阴阳、儒、墨等学派的观点。


    25楼2014-10-22 21:26
    回复
      哲学主张
      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
      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而黄
      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气和精气这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另外,黄老道家继
      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
      成为万物的主宰。


      27楼2014-10-22 21:27
      回复
        社会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
        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
        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
        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
        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
        治学的精华。除此之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天下为公和用法律来约束君权的主张,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28楼2014-10-22 21:27
        回复
          养生之道
          黄老道家主张治身治国,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它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依托,为
          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代表作是《黄帝内经》


          29楼2014-10-22 21:27
          回复
            司马谈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
            事,无所不宜。”黄老道家对儒墨名法百家采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态度,不但丰富了自己
            的理论体系,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事实也说明,凡是采用黄老道家治国的
            时期,大多是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期。


            30楼2014-10-22 21:28
            回复
              1、和道家的关系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两大分支之一。(另一分支该不会是道教吧,那不是很久以后的事吗
              ?还是其他的什么呢?谁能解疑?)
              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晋玄学崛起后,它的地位才被老庄派取代。而
              且它与老庄派关系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经》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黄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结果
              ,即使是老庄派的代表作——《庄子》,也深深的打上了黄老思想的烙印,


              31楼2014-10-22 21:28
              回复
                2、和法家的关系
                如果从学术渊源上来说,法家是黄老道家派生出来的(韩非子特别推崇老子,偏偏他的老师是儒家的荀子)。
                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黄老思想有继承和改造。而他们
                重点阐述的所谓法术势,都是黄老道家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许多
                人认为,黄老道家和法家一样都是“人君南面之术”。但是,黄老道家坚持“道本清静、以道生
                法”的原则,和法家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另外,黄老道家主张兼采百家,而法家主张禁绝
                百家,所以重用法家思想的暴秦灭亡之后,新起的汉朝要用黄老思想拨乱反正的重要原因。


                32楼2014-10-22 21:29
                回复
                  3、和儒家的关系
                  黄老道家对儒家等级思想和仁义礼治思想多有吸收,同时,黄老道家的大一统思想、刑德并
                  用的思想,对儒家也有深刻的影响。因为纯用儒家会带来王莽式的灾难,所以以后的统治者
                  大多都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内施黄老”。在许多朝代立国初期,儒家思想和黄老
                  思想互为表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34楼2014-10-22 21:30
                  回复
                    4、和杂家的关系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斑驳芜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
                    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反映
                    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加以融会贯通而已,和《晏子春秋》等纯粹的杂家有所不同


                    35楼2014-10-22 21:31
                    回复
                      代表人物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身世还没有确定的
                      说法,大约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楚国人,代表作是《道德经》。


                      37楼2014-10-22 21:31
                      回复
                        2、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现存作品《文
                        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
                        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38楼2014-10-22 21:31
                        回复
                          3、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
                          。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40楼2014-10-22 21:31
                          回复
                            4、慎到(约公元前395~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
                            学,负有盛名,后离齐至韩。主张“因循”、“尚法”和“重势”。《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4
                            2篇,列法家,现存残本仅7篇。他的名言是:“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者。”


                            41楼2014-10-22 21:32
                            回复
                              5、宋钘(约公元前370年至前291年):宋国人,主张“崇俭”、“非斗”、“别宥”。曾有《宋子
                              》十八篇,今亦亡失,仅存辑本。


                              42楼2014-10-22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