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七师吧 关注:28贴子:171
  • 1回复贴,共1

《人民的肩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民的肩膀(1)
记解放战争济南战役“德杨商担架团”和淮海战役“德商担架团”。
一九四八年九月初,农历中秋节前夕,一支由渤海二分区德平、杨忠、商河三县4700多人组成的农民支前担架团,从渤海二分区出发,奔向解放济南战役的战场。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凛冽寒风中,一支由渤海二分区德平、商河两县3000多人组成的农民支前担架团,从渤海二分区出发,奔向淮海战役战场。
一九四八年十月中旬和一九四九年二月下旬,这两支从战场复员的农民队伍,先后消失在鲁北平原的农村,就如太阳升起的时候那消失的晨星。此后七十多年里人们没再提起他们,史籍和馆藏资料里也无从可查详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没再远离家门,曾经的“支前”,成了他们一生中唯一的“远行”,也成了他们埋在心中一生的骄傲!
今天,回顾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大规模的“支前”运动,重提这两支担架团的支前历史,试以小见大、以此及彼、以近追远的了解两次战役农民支前担架团的情况,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人民群众,为什么能有舍家顾大局、冒死跟党走的行动,记住和分析这段历史,或许可以得到某些有益启示借鉴。两支“担架团”的农民们,他们用肩膀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无比力量,用“人民的肩膀”为这两次“支前”行动做了立场鲜明的标注,了解他们,可能更好拉近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产生对人民的亲近感和敬畏心。人民群众与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一路走来,在党的领导下,正是亿万“人民的肩膀”,抬稳了山河天下,抬起了我们的远大追求,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赓续永不歇肩的支前精神!
位于山东省北部的渤海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渤海区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大后方,全区万众一心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从1946年开始,在土地改革的热潮中,“大拥参”和“支前”运动同样热火朝天,一千多万渤海区人民,奏响了人民战争一次又一次的凯歌,即使国民党军队1947年的“重点进攻山东”也没能调动重兵至此区域。在山东境内我军连连不断胜利的大小战役,渤海区人民的支前运动起到了重大作用。
渤海二分区位于整个渤海区的中西部,下辖十几个县,1944年1月以前曾是冀鲁边区二分区及三分区一部,我党在这里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蕴藏着强大的人民革命力量,在解放战争中又理所当然的做出了新的卓著贡献,成为人民支前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境内除去规模较大的“潍张周”战役支前,重大支前行动当属济南战役和连及山东南部的国共两军历史决战的淮海战役,为了支援这两次战役,渤海二分区不仅是农村、城镇就地支前,还派出了以数万人次计的人力担架、挑担、车辆运输队伍走上前线,承担了“运动着的大后方”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的济南战役是1948年9月16日开始至9月24日结束;战役拉开了淮海战役大决战的序幕,全歼济南十万余守城国民党军队,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攻坚夺城的典范战例。随后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战役结果是55.5万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淮海战役成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决定性胜利的三大战役之一。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战场,有众多的渤海区人民子弟兵浴血奋战,更有家乡父老兄弟姐妹组成的浩浩荡荡支前大军,铸成众志成城的坚强后盾,军民团结合奏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史诗。
济南战役“共动员50万名支前民工,14,000副担架,”(《济南战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淮海战役支前“民工225万人”“担架73,900副”(《淮海战役资料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52页)。包括渤海区在内的山东人民是这两次战役的主要支前力量,就华东来讲,当时只有山东解放区才能组织起来规模空前宏大的群众支前运动,因为其他战略区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区域就近、民力稳定、物资供应能力堪当、群众基础坚实。承担支前大任理所应当,这是历史的事实和给山东人民的历史定位。
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渤海二分区派出了人数规模不等的十几个担架团、队进入战场一线,承担火线抢救转运伤员和战勤任务,他们视解放军为亲人,风餐露宿、踩冰踏雪、流血牺牲完成了伟大的支前任务,在历史上书写了“军民团结如一人士看天下谁能敌”的壮丽画卷。
在这两次重要战役中,当时的渤海二分区,根据渤海区指令,由德平、杨忠、商河三县,组织了济南战役“德杨商担架团”;此后,淮海战役由德平、商河两县组织了“德商担架团”;前后这两次建团计有7800多人进入战场承担抢救伤员等战勤任务,他们与战役中渤海二分区其他支前团队一样,为两次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奉献了力量,做出了牺牲,建立了功勋,是渤海区的骄傲,是渤海二分区的骄傲,是人民的骄傲,是支前民工个人一生的光荣!
我们难以从众多历史档案中查阅到他们这段事例,时间已经将其化入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两次带团主要负责人张彬的《概括总结》笔记亦是有幸,《概括总结》真实记录了担架团的感人事例,以及体现我党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方法和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表扬先进优秀、批评错误落后,开展自我批评,鼓励团结向前........等等,使我们从文字不多的描述中,了解他们的经历,感受他们感人至深的艰难困苦和担当,读析这7800多名普通民工在特殊环境下流血牺牲的支前历史,读懂他们的贡献,使渤海区后人理解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里,有他们这些前辈给后人留下的滴水之恩。
我们无法还原历史,只能假此《概括总结》笔记,以读析的方式写出来,尽量在使用文字上保留笔记的乡土表达方式,以尊重笔记主人怀着感情的记录。追念前辈们的功劳,不忘红色历史传承。(待续。本人原创,不支持转发2023.02.24)


1楼2023-02-24 09:53回复
    续————说明:
    济南战役“德杨商担架团”由德平、杨忠、商河三县出人组建,全团六个营,是渤海二分区支援济南战役人数最多的一个担架团。淮海战役“德商担架团”由德平、商河两县出人组建,全团四个营。新中国成立后的德州地区,很长时期基本是解放战争时期原渤海二分区所辖区域,杨忠县1949年更名惠济县,1950年惠济县撤销,各区划归济阳、惠民等县;德平县1956年4月撤销,各区划归乐陵、陵县、临邑等县;商河县1990年划归济南市。 所以,渤海二分区人民支前,今天可以看做是“德州人民支前的历史”。
    张彬写《概括总结》的小本子,是自己手工线缝装订的,约小32开面。使用的是缴获日寇的军需表(“受领证”)空白页对折叠订而成。1948年10月12日始用,共88页面,空白1页。


    2楼2023-02-25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