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吧 关注:749贴子:2,034
  • 1回复贴,共1

为什么很多精酿啤酒高分的都那么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明确一点,高分的啤酒并不是“都”苦的,这个要明确。
但是你确实抓到了精酿爱好者的一个小辫子,而我希望通过这个回答让很多以为精酿啤酒必须要苦的朋友能有另一个视角来看问题。
我这个回答只回答你" 为什么高分数的都那么苦 "的这个问题。至于评分为什么会高,其他大师们应该说的比我翔实且系统。
答案很简单:你看到的是统计学中的经典案例:自选择性偏差(self-selection bias)。
Selection bias is the selection of individuals, groups or data for analysis in such a way that proper randomization is not achieved, 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 sample obtained is n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pulation intended to be analyzed. I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selection effect.
简单来说,自选择性偏差就是指数据收集过程中(在这个案例里,就是啤酒的评分)因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而导致得到的结论存在偏差。
用人话举例来说,就好比,你在北京超跑俱乐部发问卷,问题是:
“夜晚开车在工体西路搭讪女孩成功率有多少?”
那么你这份问卷收回来,成功率我觉得大概没有九成也有七成。
但是如果你去北京五菱宏光车友会发同样的问卷,我想同样的调研,问卷反馈的成功率可能一成都没有。
问题是同样的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在于你调研的对象不同。
超跑俱乐部的人开车去工体应该不会次于GTR,而五菱宏光车友会的开车去工体应该是去卖脏串的而不是去泡夜店的。
同样的道理拿到啤酒评分网站这里也同样适用,你需要搞明白的是两个问题:
谁在评分?
什么样的酒更会被人打分?
为什么苦味是和高分啤酒有紧密联系的?
我在跟你讨论完这三个问题后,最后我再跟你研究研究一个终极问题:
高分啤酒和好喝啤酒的区别在哪?
【谁在评分?】
国内好像很喜欢用Ratebeer这个网站,那我就拿这个网站的用户来举例
(screenshot from http://www.ratebeer.com/Stats.asp)
Ratebeer这个网站,日均浏览用户数为两万,总共收录有两万七千多个酒厂,四十九万多种啤酒。
总评分次数有八百二十三万。
注意:注册成员中,参与评分超过一千次的有1806人。
而这社区活跃度、贡献度最高的人分布是这样的:
前25名的用户里,排名第一的fonefan(注册日期2006年6月22日,距今近11年)总共评测了164个国家的5994个酒厂里的47156款酒,覆盖共77个啤酒风格。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按一天评测一款酒来说,按一年360天算,写完47157款酒需要131年。
如果他是一天评测10款酒,那也需要13年的时间,而且还是天天马不停蹄地写,全年无休。
这个大神的真身是Jan Bolvig,一个五十六岁的丹麦大爷。
(photo credit: Hot Rum Cow: The man who drank 30,000 beers )
据一个2014年的采访说,他每次品酒,每款酒只喝50到100毫升。而他在Ratebeer上的评测,基本上都是在100至200个单字的(英语单词)。
换句话说,他写了得快有一千万字的啤酒评测。而在Bolvig看来,既然Ratebeer上陈列了超过49万种啤酒,那就意味着他还有四十多万种啤酒没喝过。
Bolvig大爷,就是Ratebeer等一系列啤酒评分网站活跃贡献成员的代表。
评测啤酒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我也相信他们的味蕾、文采、和决策力是可以客观的在“精酿啤酒”的语境下反应一款啤酒的质量的。
这是一种骨灰级爱好者的值得尊重的热情和无私的贡献。
毕竟在没有知乎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恬不知耻地通过写啤酒评测或者教人喝酒、教人酿酒开LIVE来变现(咦?)。
而这种狂热的评分爱好者把ratebeer网站的用户做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长尾:也就是说,排名靠前的这一千八百多人贡献了相当可观比例的啤酒评分,而排名在6800名左右的用户,人均贡献的100个评测相比之下就显得很寒酸了。
所以说到这里,第一个问题我已经给你解答了:在啤酒评分网站上的评分,大多数是来自于精酿啤酒的狂热爱好者以及对啤酒评测有相当大热情的,介于专业品酒师和骨灰级爱好者的人们。他们站在金字塔尖,对啤酒的要求和一般的喝酒的人肯定是有区别的。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酒更会被人打分?
所谓精酿啤酒,很多酿酒师引以为豪的是“创新、“突破”,这是好事。但是这条路走到现在,已经偏离了初衷。
在一部分爱好者中就变成了追捧“敢为天下先”、“酒不惊人死不休”、“你喝多苦我酿多苦”、“你酿多苦我喝多苦!!”
嗯,开始较劲了。
那么大家先看看ratebeer排名前25的酒里,有多少是挂着Imperial(帝国)这个高酒精度的前缀的。
嗯,其中没有挂imperial的有三个,其中两个是Quadrupel,一个Saison。
懂啤酒风格的一看就知道,其实Quadrupel这个也可以算进Imperial里(其实浓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也是口味和酒精度都很高的风格,只有Hill Farmstead的那款Ann赛松孤零零一款酒在这里尴尬地待着。
啤酒里的带imperial前缀的酒,想要100%品出他的味道,需要相当的“后天习得的品味”(喝法|Acquired Taste后天习得的品味 - 知乎专栏)
也就是说,这些TOP25的酒大部分都是对刚接触除量产拉格啤酒外的酒的新入门的玩家及其不友好的。
打个比方,一个吃了一辈子粗茶淡饭的农民兄弟,刚进城,你请他吃一顿烧烤,可能还行。
你要是硬给人拽进让乔治,那你就是个没安好心的**。你不是想要恶心人家,就是想让人家一辈子再别跨进高级西餐厅的门。
为什么?因为你得给人个适应的过程,做事得循序渐进。
ratebeer的算法咱们暂且不说,就说为什么这些精酿老饕们给这些特别浓烈且味道复杂的啤酒那么高的分。
做个粗暴的结论,我认为就是“彰显不同”。
因为喝啤酒且爱写评测的人是有一个很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的(我还是谢谢大家的贡献),但是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啤酒老饕们写酒评到最后不可避免的不接地气。
我对自己的味蕾是相当有自信的,任何不服的朋友可以来和我进行盲品测试,但是我自己并不喜欢带Imperial字样的啤酒,究其原因:喝不多。一杯,甚至半杯就够了,味蕾被众多味道淹没,根本就没法畅饮。
而且在我看来,很多质量稳定的啤酒在评分中十分吃亏,因为评分制度里并没有“易饮性”这一条(只有气味、外观、口味、口感四类)。
而啤酒这个产品本质上是个消费品,是让大家不那么拘束的开怀畅饮的产品。
偶尔把她当成艺术品来一口一口抿,是小众的亚文化,但是如果精酿啤酒选择走这条路,那就真是走火入魔了。
举例来说:
普通百威和维斯维特伦12评分的对比。
你们觉得百威真的就一文不值吗?如果真的一文不值这酒厂是不是应该明天就倒闭?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人在喝他?
而且你仔细看评分次数,百威被评测了4056次,维斯维特伦12评测3770次。这两款酒的产量和受众范围我用脚后跟估计,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是1比1,000,000。
而且很多人评测酒都是出于炫耀和凑热闹的心理,给你们看个图就知道了:俄罗斯河的小普林尼是一款每年只有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可以喝到的酒,这个时间是二月份。
(高出来的那个条就是每年评分的高峰期)
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ratebeer这种网站上的评分很多也都是不客观的,这些网站的受众群体是对精酿啤酒、小众啤酒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包括我在内)。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高分酒大多苦?
简单回答是:苦能遮瑕。
复杂回答有三层原因:
美国精酿历史发展:内华达山脉的Pale Ale
酒花的苦味是最明显的区分特征
酒花的苦可以掩盖酿造工艺的缺陷
要说精酿的发展就不能不提Ken Grossman,内华达山脉酒厂的创始人。
酒厂|内华达山脉酒厂Sierra Nevada Brewing Co.
他们的Pale Ale在1980年代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带领了一大帮美国现在的基石酒厂(Dogfish Head, Stone, Rogue, Lagunitas等)开始引领用大量酒花味道区分自己啤酒和其他工业大厂的寡淡拉格的风潮。
而对于并未接触过除了量产拉格之外的酒的消费者来说,这酒中令人望而却步的苦味就成了一个明显的区分量产酒和小众手工酒的明显标志。
但是就像我说的,什么事只要人一开始较劲,开始扎堆,就坏了,就和当下共享单车彩虹大战一样。
美国酒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酒花军备竞赛,开始变着花样往酒里添加酒花。但其实这个苦味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一个极限的,过了特定的IBU,大家的舌头其实就已经尝不出区别了。
所以,与其说苦味是精酿啤酒的一个辨识标志,不如说这是精酿啤酒发展历程中,所做的众多好事中,由于做得太过火,物极必反的一个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市场营销的诡计。
而且,对于技术不过关的酒厂来说,添加大量酒花可以弥补自己酿造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因为酒花是天然的抑菌剂,设备不够清洁没事儿,给老子大把撒酒花。投了不该投的辅料?给我撒酒花盖住。
换句话说,酒花就有点像咱们国家餐馆里的味精,好喝不好喝的酒,撒点酒花就精酿了。
好了,说到这里我已经把人得罪干净了。
最后那个问题更得罪人,不愿意看的现在就可以给我点没有帮助然后关了。
最后一个问题:高分和好喝的啤酒区别在哪?
说句得罪精酿爱好者,以及所有在各个圈子占领主导话语权的人的话:在每个兴趣领域里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都会有意或不经意之间为后来者设立种种的门槛及屏障。
举例来说,在学术圈里经常有这个说法,看一个人当不当得了终身教授,首先不是看这人学术成果多牛逼,而是看这人会不会熟练运用MLA、APA、Chicago格式写论文,以及脚注尾注写不写得好,有没有***的刊物发过文。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老学究们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钻研,就在研究一个作家(比如莎士比亚或者乔伊斯)或者研究个明史。你一个后生来了,想进我们的圈子,不好意思,请您先受一遍我们受过的罪吧您。
而在精酿啤酒的圈子里,这不经意的屏障便是Ratebeer等评分网站上所显现的,高分(甚至满分)啤酒被帝国/浓烈风格的稀有啤酒几乎全部垄断的局面。
因为一个精酿老饕的味蕾是多年来喝各种啤酒锻炼出来的,他们的口味已经异于常人,但是他们已经养成了复杂且条件反射性的味觉分析系统,他们所推荐的啤酒并不能等同于适合新手入门的啤酒。当然其中是否有作为一位老饕的卖弄,这个我不得而知。
试问:如果一个丹麦人不远万里朝圣跑到美国中部的印第安纳或者爱荷华州,机票钱加住宿租车就花了不少钱,喝的这一杯Toppling Goliath的酒,成本有多高?
有几个人会为了喝酒而亲身飞去排队喝仅仅在酒厂才发售的酒?
我相信酒的品质一定是值回这100分,就像我之前肯定这些品酒人的努力和热情一样。但是凡事到了一个狂热的阶段,这里的情怀分占多大比重就很值得考虑。
我就听人这么盘道过:“喝过罗10没?喝过三佛洛依德没没?喝过Treehouse没?喝过Trillium没?喝过俄罗斯河没?”
“没喝过,那你算个JB精酿玩家?”
对此,我的回答是:我没摸过帕加尼,但是不代表我不是个好司机,分辨不出车辆驾驶性能的好坏。我是没睡过关之琳,但是不影响我觉得高圆圆长得漂亮。
对于想要尝试不同风味啤酒的同学,我也是一样的话:别听所谓的专家们瞎BB,舌头长你自己嘴里了跟他们没关系。
你有你自己味蕾,评分对你只是个参考,适合你味蕾的啤酒才是真正好喝的啤酒。
希望精酿高玩们可以不忘初心,带新人的时候先喂他们一口gateway beer再开帝国世涛吧……
世间没有不好的啤酒
只不过有些酒比其他更好喝
(转自知乎:张惟一Sean Zhang)


1楼2021-01-05 14:30回复
    1


    2楼2021-03-29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