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小院吧 关注:431贴子:862
  • 2回复贴,共1

19跨考社科院文博经验分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考研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前辈的帮助,也看过很多经验贴,所以想着到时候考上了也要写一篇经验贴,一是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学习上的经验,二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学习历程。先说一下我的情况吧,初试总分364,专业课230,跟今年很多高分的同学比不算太好,但作为跨专业考生,我个人对这个成绩还挺满意的。本科华中某211,经管类专业。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4-05 11:27回复
    300分的专业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了,对应的,我也花了考研中一半以上的精力去准备专业课。现在回忆起来也确实差点走错了方向,不过还好及时想清楚,重新进行了规划。
    专业课看起来开始得很早,三月份还没选定学校,但是开始看三件套了(考古通论,文物学,博基),中旬买了一份社科院学姐的资料,三月底的时候基本确定报考社科院。但是我们专业大三下学期的课莫名地多而且难度都比较高(比如像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加上我有点拖延症,所以基本上我在三四月份只断断续续地看了那三本书,五月份开始有课程的期末考试,一直持续到七月初,可以说我这两个月基本没怎么复习文博专业课,所以当时时间还有点紧张。在三月初到七月初的考研复习中犯了两个比较大的错误,一是没有从一开始就研究参考学校的真题,我认为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比较重要,二是没有规划好学习计划,明知学校的课程任务比较重,但还是没提前规划,所以导致复习中期有点手忙脚乱。
    再来说一下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三月中旬买到学姐笔记之后觉得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打算先把三件套看一遍,再做笔记,然后再背学姐的笔记,到七月初发现时间比较紧而且对三本书没什么印象,所以在询问学姐们之后决定改变方法,把三本书先放一边,直接背诵学姐的笔记。七月中旬回了一趟家,在家里自制力不行,再加上记忆力不是很好,笔记怎么都背不下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八月中旬的时候总算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开始参考学姐笔记整理自己的一份笔记。这么一直整理,还要匀出时间给公共课,所以到十月下旬才把笔记整理完。这一点不太建议学习,因为这样的话时间比较紧张,可能背不完,而且挤得公共课没有时间复习。所以要整理就要早一点开始整理。
    再说一下专业课的内容,我买的学姐资料是分专题的知识点,所以我自己整理的笔记也是分专题的。大体上的专题都差不多: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故宫、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等等,但是每个人在细节上可能不太一样,比如说有学姐把考过的 家具 单独列为一个专题,我的话就把家具列入故宫专题,但是没有具体做笔记,只是背了下明清家具的真题答案。
    所以说专业课的内容需要自己慢慢探索,慢慢体会,你才能明白这些知识点的本质,否则就算把笔记全背下来,你也不太可能完完全全背到老师出的所有题目。举个例子,社科院的墓葬部分一般出一些比较有名的墓葬,妇好墓、海昏侯墓之类的,19年初试考了北朝墓葬,这一点确实是我没有复习到位,而且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我对北朝墓葬几乎毫无了解,但是最后只能答这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我的书画专题和陶瓷专题里有提到两个北朝的墓葬,一个是画有疑似杨子华所绘壁画的北朝贵族娄睿墓,还有一个是藏有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白瓷器的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然后就把他们写上去了,再加上北朝的时代特征,就可以回答这题了。(当时完全没有想到最有名的司马金龙墓emmmm现在想想估计这题得分也不太高)举个例子是因为,知识是活的,不是说死记硬背就一定能拿高分,主要是看你如何掌握、应用知识。
    另外还有两点比较重要,第一,找到自己报考学校的前辈很重要;第二,研究报考学校的真题也很重要。总之就是要围绕参考学校进行专业课复习。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4-05 11:29
    回复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学习方法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有人事半功倍,花一半的精力取得了好成绩,有人事倍功半,但他可以花四倍于前者的精力来取得与其同样的好成绩,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了。考研只是一场你可以展示自己知识水平的考试,考好了不一定说明你掌握的知识水平就很高,考差了也不一定代表你很差劲,最重要的是心态要平稳,少看鸡汤多努力,行动很重要。另外再多说一句,最好不要只是因为为了逃避就业或者混个文凭而选择文博考研,考文博的话,要看到目前的趋势,虽然和其他热门专业相比文博还算比较冷门,但是竞争明显地越来越激烈了,而想混个文凭的话,要想清楚学校也只是一个平台,最后成就如何还是得看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未来规划,并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以上。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4-05 11: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