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30,418贴子:104,460,072
  • 7回复贴,共1

清朝的旗人与今日的北京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马建农
提到北京人,人们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北京人大气、大度,见识广、重礼仪。有些人则觉得,北京人傲气、忒“大爷”,侃起来山南海北,却往往一事无成。凡此种种,颇具争议。仔细琢磨,北京人之所以给人这样的印象,与清代前期北京人口的结构有很大关系。


IP属地:北京1楼2019-02-21 18:11回复
    清顺治时期实行“旗民分城而居”的政策,这一政策给北京的城市人口结构带来了变化,使旗人成为北京内城人口的主体。而这个被国家供养起来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特有的生存环境,对于后世北京人特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北京2楼2019-02-21 18:14
    回复
      清入主中原以后,八旗兵丁改为常备军,由国家统一供养。而驻扎在北京内城的八旗官兵,除了接受“顺天府”的地方管理之外,内城还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管辖各旗官兵。八旗都统除了军事指挥和隶属管理之外,还负责旗人的户籍、生计、差事、赡养以及婚丧嫁娶等,几乎涵盖了旗人生活的所有内容。


      IP属地:北京3楼2019-02-21 18:15
      回复
        但实际上,八旗制度对旗人而言,既是国恩,也是严格的人身约束。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都强调“我那个朝发祥以来,列圣垂训,八旗兵丁均以弓箭为生,必须永远遵行”。八旗兵丁除了军事训练和征战疆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谋生之技,不需要有,也不能有。


        IP属地:北京4楼2019-02-21 18:16
        回复
          时逢征战,八旗兵丁的作用当然显著,但是在“太平盛世”,八旗官兵则无所事事。而且旗人的活动范围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旗人未经许可不得擅离本旗驻防区域20公里。说白了,京城内的八旗兵丁被北京厚厚的内城城墙圈养起来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9-02-21 18:16
          回复
            在这种“圈养”的生活环境下,数量庞大的八旗官兵及其家眷,他们的思想、信仰、爱好、生活习惯以及交际形式等,都有其显著的特点,久而久之,他们的很多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便形成后来北京人的基本特质。


            IP属地:北京6楼2019-02-21 18:17
            回复
              清王朝的统治者唯恐旗人忘记祖宗,“沾染汉习”,于是,在京城旗人之中,祭祖、祭神等祭祀活动极多,远远超过了汉族居民的祭祀频率。祭祀多,自然就讲求祭祀礼节,反映在旗***常生活中,这些对礼节的讲究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讲礼儿”也便成为后来北京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满洲人身上有着明显的领主氏族痕迹,亲宗族、重血亲、崇敬先人、尊重长辈等长幼尊卑的观念非常突出。长期居于北京的旗人,每日早起,晚辈都要给长辈请安,出门也要向长者告假或辞行,外出回家后,也要先向长辈问安禀报,长辈少不了要问讯一番。晚辈和长者说话,通常都是一口一个“您”。吃饭、出行乃至在院子里晒太阳、纳凉,晚辈也得恭让长辈和年长者。长辈和年长者对晚辈也呵护有加,格外怜爱,常时不时地规劝和教诲,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后辈。慢慢地,这也成为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基本礼数。
              时下人们谈及北京人,常常认为北京人个性上很“大爷”,往往是坐而论道,侃侃而谈,但是动起手来却差得远。这和旗人的生活模式有一定的关联,旗人有皇家的“铁杆庄稼”,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这便使得他们有资格、有经济实力去坐而论道,再加上旗人自诩生在天子脚下,见多识广,自然气宇轩昂。时间长了,这样一种“爷”的气质便渗透到了北京人的骨子里。


              IP属地:北京7楼2019-02-21 18:17
              回复
                然而很多人对北京人所说的“爷”的含义理解有误。特别是今天的北京话中,有能言善语的“侃爷”,有蹬车的“板爷”、做买卖的“倒爷”、溜门撬锁偷东西的“佛爷”。有人把这里说的“爷”和“爷爷”等同,觉得北京人都爱充大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旧北京的“爷”与京城旗人也有直接的关系,旗人讲究平辈之间也要注重礼节,互相之间都要有尊称,“爷”便是这类尊称,意思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尊称—先生。
                (马心阳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史说北京》一书)


                IP属地:北京8楼2019-02-21 1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