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的孤独小窝吧 关注:51贴子:5,061

回复:明我以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事无成的恐惧】
和女朋友在肯德基待了一下午。傍晚天阴小雨,各自回了寝室。突然,紧张起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各大图书网站都放出大力度的促销。我买了些书。想要的大半没有。仔细挑了些值得买的,凑了半天单,还空出100元的当儿,找不到想买的书了。
莫名其妙紧张起来。偌大的网络图书库,居然再找不出一本自己想买的书了。这首先是一种世界无穷大而我如此渺小的孤独感。花了三、四百元,资金紧仄了,这样花钱,应不应该呢?书桌已经塞满,新买的书要放在何处?买书的不加节制,又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看看书桌上摆着的书,有些已摆了一年还没看。而时光过得又何其快啊!也就一两年的光景,自己就要考研去了,而现在呢?仍腹笥空空,每日无所事事。这如何不让我紧张呢?
熙宁的未知增加了潜意识的不安。前几天渝来催稿信,自己面对浩瀚的史料却还是了无头绪。日记拖了半个月没写,还有那要学的英语(以及背后的法语德语拉丁语)。是的,在重重任务面前无所事事让我紧张,但是我想逃避,因为逃避我无所事事,我逃避般地宁愿生活可以无所事事。
无所事事的人生可以不担任何责任,我就想过那不担责任想吃吃想睡睡的人生。然而总还对人生抱有期待,希望完成些什么,而非平庸死去,所以还是要甩开逃避情绪,做事去的,对吧?
紧张,不安,恐惧,因为缺少计划,也没正在做事。面对一屋子要做的事,安定,规划,一点一点来。这样子,拾起那种“把握感”。
不怕,勇猛精进,躬行而已。
2016.4.2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7楼2016-04-23 23:19
回复
    【言不由衷】
    这些话不是你心底笃信的东西:不是将你的生命用巨锤砸烂并从中压榨出来的,而是不假思索就从你嘴里滑出来的。所以它只能是废话,无论它多么励志、或文艺、或政治正确。——我不想听见。——可它们又时刻不停地在我们身边被制造,这些不能表达真实思想的文字垃圾。
    我不想讲空话。我想写自己的心灵凝聚出的盐和露。我要尽可能缩短文字表达与内心想法和感受之间的距离,且让每句话都有力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16-04-23 23:20
    回复
      他们骂老师,因为教师有教育强权;医生有医疗强权;警察有暴力强权。权力的不对称造成对整个行业的敌意。问题是,警察的职业权力由政治赋予,而教师和医生则来自专业。那些人,他们受益于专业性的职业权力带来的服务,却又因专业无知而攻击性十足。这就是我为什么为一个医生的横死而难过(陈仲伟)。唇亡齿寒,他们既然敢因为烤瓷牙变色砍医生,自然也可能因为同样荒谬的原因大闹学校,殴打老师。袭警有罪,袭击医生和老师,却经常是卫士犯怂,愚民叫好。脱下医袍,走下讲台,大家都是人,也会有压力,也会委屈得落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9楼2016-05-08 11:17
      回复
        好久不见。
        往往能看透的人是少数,所以事情总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因为大多数都是不理智的。
        这样说未免太旁观了,毕竟事情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恐怕自己也很难抑制住奔涌的感情。
        最近还在看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前对如同一头雾水般把第一篇所有不认识的单词都标注一下,结果发现离开标注还是很难读完一段话,然后就放下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精装的六大本,又正好在某乎看到了一个背单词的经验,如同醍醐灌顶,每天不求多,只是努力记下一页单词,然后读顺一段,虽然记忆力不好,但也能记住十之五六,每天虽然抑制不住贪玩,但记单词还是必须要进行的。虽然进步有限,可是能看到进步,终究是极大的飞跃。
        法语暂停下,毕竟在计划中,属于第二步了。
        生活一如以往平凡却不平静,各自努力吧。


        150楼2016-05-08 19:44
        收起回复
          【雅俗共赏】
          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票房寂寥。从影院出来,和女友相对怅然。她问,难道就没法做到雅俗共赏吗?
          实话说,一部作品如果沦落到凡夫俗子都能看懂的地步,它的思想和艺术水准应该不高。一种可能的抱怨是:“想不到我的作品竟然垃圾到人人都能欣赏。”纵向来看,高级思想能兼容更低级的思想,低的却永远无法理解高于它的逻辑,所以一部作品如果想讨好所有人,就需参照受众思想水平的最底层来自我定位。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越向高级与细微层面延展,越能显现出复杂而精致的差异,所以能够同时符合所有人胃口的作品,必然是从最低级与粗糙的层面设计的。深刻的思想与生俱来带有小众和精英的属性,它必与平均化意识拉开距离。卡尔维诺有云:经典之作一定是对读者的智识提出要求的,它向所有够不到门槛的人关上大门。也就是说,寂寞是经典的宿命,也是它的荣耀。
          但在日常中,“雅俗共赏”的作品的确存在。这是因为,从分析的视角看,那部作品同时包含“雅”与“俗”的层面。雅者取其“雅”,俗者见其“俗”。然而,尽管俗者也在赞美它,他们却永远无法从“雅”的那个角度或深度出发来理解。纵然白居易作诗要读给老妪,但白诗的真正好处,老妪不能解其万一。雅俗共存于物中,可它们既不相容,也不转化。这有点像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插印笑话,致使街边摆烤红薯摊的老大爷也能捧着康德的作品哈哈大笑。
          5.13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16-05-13 23:38
          回复
            【无书不读】
            南师附中一位副校,刚上任时许下宏愿:要让学生在高中三年阶段听各学科专家的一百场报告。吴永军:要真实施了,学生的素养和眼光还了得?
            我们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知识的疆域如何广阔啊!走在走廊,你只看见一见屋开着门,那是你的专业,其它的屋子都关着门。门牌上写着物理、解剖、考古、诗韵什么的……
            细察下去,也不是知识向你关闭了。它就在那儿,等着来者,不生不灭。人心有九窍,是你关闭了八窍而已。
            青年钱锺书意气风发,远赴英伦求学。他笔记本上钤了方印:“无书不读有家可回”。后半句自然透露着心得娇气的得意,而前半句——“无书不读”包含着对自身理解力的怎样的自信,以及企图占有一切人类知识那如何勃勃的雄心!
            把门和窗子都打开,让知识之风自由地进来。
            5.1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16-05-16 13:38
            回复
              我们生活太久,健康太久,总以为生命和健康是恒常态,死和病是异态。
              其实不然,生命和健康是异态、瞬时态,病和死才是常态。
              5.9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4楼2016-05-16 13:40
              回复
                【知道分子】
                现代知识生产的分工日益细致,学者都是跛脚巨人,失落吗?曾失落过,已想通了。要做的并是发现什么人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真理,而是知道自己昨日还不知道的。我要占有的是已有知识,尽可能建立我恢宏的知识共和国。并促生由于知识的广博化而产生的通达和透彻。打算遵循艾柯、钱锺书的传统,向着“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迈进,谨记“My courage:His knowledge is encyclopidia.”的箴训,并骄傲于宣布自己是一个“知道分子”。
                2016.4.14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16-05-16 13:41
                回复
                  红楼的后四十回,王仲闻的读词识小,吴兴华译的神曲。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16-05-26 11:47
                  回复
                    【被仪式化所毁掉的:关于读与写的庸人自扰】
                    两年来,没少嚷嚷读书,也没少借书,可未曾认认真真把一本书看完过。甚至许多是借来后又原样归还的。为什么?
                    这几天反思之,还是附加的负担太沉重。要求自己读书要做笔记,但做笔记成了读书的负担,拖慢动势。这日益成了仪式,终于不敢轻易开卷了。
                    就算笔记做起来了,还是沉重。愿得下笔完美,可哪有一下笔就完美的?于是,遇到需深思熟虑的部分,便索性放下了。
                    读书笔记,是从钱默存那儿学来的。他做笔记,纯为辅助记忆:写下值得记住的部分,记录即时感受。这很随意,也很合理,没什么神圣的。我读书最畅快一段时间,始做起笔记来,也只是怀着“这些话不抄下来太可惜”的心,随便罢了写。后来,给它附加了好多意义,违背初衷,平添顾虑,终于写不下去了。甚至连带着把读书也拖下水。竟与初衷南辕北辙。
                    写作也是如此。因顾虑太多,迟迟不动笔。不敢胡诌,不敢涂鸦,总希图下笔便是心中想要的词句段篇。海明威说,学写作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写,越写越懂其中奥义。于是想啊,假如我不顾写出什么好的文学,只是一任欢喜地胡编,胡写:现实中所得不到的哪怕最粗野的欲望,我靠写故事来实现它。我编考上了北大;和邻家……;自己变成了杀人犯。生活中的人,改一个名字,在笔下左右他的生活;现实中的发展,在稿纸上更换结局。什么对话,情节,主题,叙事,语感,《萌芽》,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放你妈的狗屁。统统不顾,写着开心先。就这样毫无思想负担地写下去,也许现在已经有所收获了。
                    想起来一句话:“心中有神下笔有鬼。”讲的是书法。我看读书写作,也是这个道理,且可引申到世间许多事上。
                    2016年5月24日凌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16-05-26 11:51
                    回复
                      以前有一个观点:你所掌握的一切本领,最终都是自娱的资本。学会的技艺愈多,可藉以自娱自乐的东西就愈丰富。王小波无聊时会做高数题集消遣;学会弹吉他,苦闷了就能抱琴自嗨;有的人拿起画笔即可消磨一个下午的时光;而我之孤独赖雕刻而排遣。所以朋友们,努力掌握一二技艺是重要的,它助你渡过艰难岁月,使你在身边众人尽数退散之时,也能安然面对自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8楼2016-06-01 16:08
                      回复
                        风格过早固化无异于自杀。
                        今巨来福厂印风正炽,中下印人无不细朱满白,千人一面,落入俗套;而居上印人多张扬自我,又嫌太锐,终欠涵养,恐坠怪流。下之病在俗,上之病在怪。
                        吾意时风如九叠宋元习气,则吾赵宗汉树一新风;丁邓去明人习气而开新路;至于晚清,浙皖又成俗套,有悲庵合二派而取贞石,旁辟一路,为后之印人立门户。
                        今之习气在细朱满白与胡刻乱划。后之视今,当知前路何方,吾辈陷于时蔽,以斯途为唯一之径,但知巨来工稳已登峰造极,而前路莫能明也。
                        必也效耐青、菊邻,直追秦汉,宋元以下各派不扰胸次。此印宗秦汉。又悟一代大家必有其独特线条质感,如清之让翁、撝叔、穆甫、袖海,民之缶、齐,今之豆庐、玉泉,其线条皆有自家面目,一往便知。而线条质感必从个人面目篆书中来。予初惊玉泉精舍印之净劲,后观其书,则明所自矣。此印从书出。古今吉金贞石龟甲砖瓦颇富,可资给养,取其神采,以造化我面目。此印外求印也。
                        子必行乎广取博纳之途,万勿自限于细朱满白区区一门也。然后得悲翁精神,勇于自新,时时图变,一人千面。如此堪为一代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9楼2016-06-08 10:49
                        回复
                          (接上)
                          三学巷的方兄仍日复一日操刀不已,我又想象起常雅集于江浙的韩天衡、童衍方、李刚田、孙慰祖等人。这些人代表着当代印坛的顶尖。而三学巷的方兄,甚至不及方兄的频频见报的刻字铺世家传人们,与韩童孙李诸先生,分属两个毫无瓜葛的世界,“乃不之有汉”。鸿沟首先就在见闻之多寡间。
                          联想到那些活跃在贴吧或茶馆酒肆的民间读书人。他们也有一心向学之远志,可是所见所谈的,都是书店、当当该门类的畅销书,见识也囿于这个中知识经过了二三手咀呕的文化普及性读物中,又怎能比得上读过领域内无数论文、书籍,参加过诸多同行会议的象牙塔中人呢。后者自然是走在正典之脉上的人,而前者受困于洼蔽,见不到那套正统的脉络。终究是底层的门外汉。
                          怎样打破那道障目的洼蔽,走上干流、正脉、或随便你怎么形容它?谨记:一定要不遗余力搜集有关信息——书籍,网络,等等;迅速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永远求深,永远向上钻。这句话是我写文章的主旨。
                          6.11凌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6-06-11 03:17
                          回复
                            吴永军二十年前写过文章:勿害怕冲突,小的冲突是走向和谐的必然。在冲突中双方明晰了彼此的需求与底线。如果没有小的冲突,最终会爆发大冲突,不可收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16-06-13 10:17
                            回复
                              【江绪林:给一位女孩的一封信——非彻底之自我澄清(残篇)】
                              *公开这篇写于近12年前的书信:最长的一个自我忏悔或情书了,那时候在……
                              2001年4月27日至5月1日 让我先描述一下自己的昨天(礼拜四)的感受。 独自踟躇过阜成门那冷漠的立交桥,心中也愈来愈沉郁,当无望地登上103路电车的时候,我心中便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嘲讽感之中--我虽然瘦弱却并非那种缺乏承受力的人--此时的嘲讽,乃是对自己的蔑视,对上帝的抱怨,同时……
                              (3月6日凌晨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16-06-13 1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