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天记吧 关注:1,152,363贴子:22,982,010

回复:弘扬中国文化——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荀子,则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
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
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的真正总结者,其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就是荀子的“礼法结合
”的政治思想。


64楼2014-10-22 21:39
回复
    群雄争鸣
    王霸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称霸争雄,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与变革之中,中国走向统一的大趋
    势已露端倪。怎样实现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稷下学者展开了大
    争论。儒家大师孟子明确主张重王道轻霸道。他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公孙丑上》)。所谓的“霸道”,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各义,来称霸诸侯
    ,征服天下。他反对霸道,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66楼2014-10-22 21:39
    回复
      所谓“王道”,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他主张实行王道,因为这
      是“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所以,当他的学生公孙立问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难道还不值得学习”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而公孙丑
      将他与管仲相比时,他更是愤愤然了。


      67楼2014-10-22 21:39
      回复
        荀子则有所不同,他虽然崇尚王道,但面对当时盛行霸道的现实和对齐文化的吸收,也谈霸
        道。实际上他是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参见《荀子·王霸》)。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
        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夫
        ,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私事也。不朋党,不比周,倜然莫不通阴
        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治之
        至矣,秦类之矣。]


        68楼2014-10-22 21:40
        回复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
          ,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
          也。上足昂则下可用也,上不足昂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
          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重用兵
          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


          70楼2014-10-22 21:40
          回复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
            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
            而战之几矣。】


            71楼2014-10-22 21:40
            回复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
              ,赢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
              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72楼2014-10-22 21:42
              回复
                【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
                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73楼2014-10-22 21:42
                回复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
                  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
                  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荀子论兵http://tieba.baidu.com/p/2563875585


                  74楼2014-10-22 21:42
                  回复
                    我很喜欢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
                    物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
                    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
                    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
                    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76楼2014-10-22 21:43
                    回复
                      管仲学派与孟、荀的王霸论又有所异。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举,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
                      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即“霸王者有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他们认为,“强国众,合强
                      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
                      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还说:“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管子·霸言》)可见,管仲学派的王霸学说更适合当时的时势,更具有现实性。


                      78楼2014-10-22 21:44
                      回复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是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个很普遍的辩题。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思想,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
                        来,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拿义,要“舍生而取义”,“二者不可得兼”(《告子上》)
                        。所以,梁惠王问他“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时,孟子直截了当地回答说:“王!何
                        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并告诫梁惠玉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


                        79楼2014-10-22 21:44
                        回复
                          荀子则冲破儒家义利观的藩篱,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他认为;“
                          义与利,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人之欲利,……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是人的本性,并举例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
                          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舜之所同也。“(《非相》)"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性恶》)荀子
                          在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的同时,又认为这种追求要保持一定的度,不能放
                          纵。放纵逐利,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他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80楼2014-10-22 21:44
                          回复
                            管仲学派(主要指(稷下学宫),讲解管仲或其学派的著作,吸收众家所长,著书新说,汇
                            编成管子一书的游学之士。参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阴阳家学派主要以管仲学派和邹衍为代表。)
                            义利关系的看法是义利并重。他们认为:"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权修》)
                            。讲礼义教化,不忘记物质利益的激励功能;讲物质利益,也不忘记礼义教化的引导作用。
                            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故《版法》在讲了"必先顺教,万民乡风"之后,紧接着说:"旦暮
                            利之,众乃胜任。"


                            81楼2014-10-22 21:46
                            回复
                              天人之辩
                              天与人,或说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的
                              产生与发展同天人之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人之辩,首先要回答天是什么,然后再回答
                              天与人的关系如何。


                              82楼2014-10-22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