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吧 关注:690贴子:2,277
  • 11回复贴,共1

启示之---曹操的人才管理启示录之经营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1-06-12 21:40回复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分析阐述,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中给予我们以崭新的启示。 


    IP属地:北京2楼2011-06-12 21:40
    回复
      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IP属地:北京3楼2011-06-12 21:40
      回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IP属地:北京4楼2011-06-12 21:40
        回复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IP属地:北京5楼2011-06-12 21:40
          回复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IP属地:北京6楼2011-06-12 21:41
            回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IP属地:北京7楼2011-06-12 21:41
              回复
                曹操对于人才的聘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实地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编关羽于帐下。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阶等,一时间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济济一堂。
                


                IP属地:北京8楼2011-06-12 21:41
                回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IP属地:北京9楼2011-06-12 21:41
                  回复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IP属地:北京10楼2011-06-12 21:41
                    回复
                      曹操对于人才的聘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实地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心中暗喜,于是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并一直挖空心思想收编关羽于帐下。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6-12 21:41
                      回复
                        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曹操手下的谋士有荀彧、郭嘉、程昱、崔琰、荀攸、刘晔、满庞、吕虔、毛阶等,一时间曹操的智囊人物便济济一堂。


                        IP属地:北京12楼2011-06-12 2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