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周汝昌先生新著《千载书范:周汝昌话兰亭》出版
-
12
-
4
-
2纪念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征文启事 各界朋友: 2018年4月14日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周汝昌先生是从天津津南走出的学术大师,是家乡人民敬仰、引以为荣的乡贤。他无比热爱家乡,生前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备加关注,对家乡的文学杂志《海河柳》给予了最大的关爱和支持。在周先生百年诞辰将至之际,《海河柳》编辑部特组织此次征文活动,并将做成征文纪念专辑,以缅怀这位文化大家,引领社会更多地了解周先生,学习、
-
12·响晴轩续话· 细说父亲周汝昌的诗词情怀 周伦玲 父亲年少时就酷爱旧诗词,从十四岁开始,自己学诗,包括看和写。诗的专集杂选,都被他急切地搜罗着,那时他觉得天下最好的文学要算诗了:诗的韵调、风格,读起来是多么优美啊! 对于汉字的四声平仄能无师自通,父亲说:曹雪芹的祖父楝亭,四岁即通四声,人称“圣童”。他是清代一大诗家,罕有俦匹。我自己呢?比人家差远了,大约已到十岁左右,这才摸索到其中的规律。这也就
-
9
-
8记不清总共有几次梦到了周汝昌先生,人的梦常常醒来就忘了,那次却记忆犹新。在老家村子的石井栏旁,我搀着周先生,慢慢地往对面的小胡同里走。望着先生花白的头发,那一身上“百家讲坛”穿着的“寒伧”的布衣,我泪如雨下,他却始终一言不发。 是啊,先生怎么会知道在这个偏远小城的一隅,有个《红楼梦》的爱好者十几年如一日地读着他的书,尊敬着他,梦着他呢?更何况先生已经仙逝整整五年了! 2003年的暑假,我买到了我的第一部“
-
47
-
6
-
31近几年,网上出现了一本所谓的“癸酉本石头记”,名曰:吴氏石头记增删本,以下称“癸酉本石头记”
-
3
-
18
-
3
-
9
-
10
-
1111没事就来逛逛,凑个热闹签个到涨点儿经验值呗
-
17
-
33一年多未有只字了,虽早有戏作吧友印象之心,却迟至今日才得试笔。然周吧会员上千,常驻的却不太多,有所了解的更少,曾有一面之缘的也只三四子而已,更兼笔力孱弱,极可能唐突吧友,所以这印象记也就必然会流为印象监,没有了下文。至于列传言者,借名而已,幸勿相责。 凡涉及隐私,只要吧友本人未在网上公开,即使略知一二也定当谨守。如有冒犯,实属无心,还请从轻拍砖。
-
20
-
16原文地址:曹雪芹卒年“癸未说”研究简论作者:卷单行 曹雪芹卒年“癸未说”研究简论 ■卷单行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并简要论述了前辈学者围绕曹雪芹卒年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懋斋诗钞》哈佛本与国图本到底是“父子”还是“兄弟”关系,以及国图本中《古刹小憩》题签“癸未”下到底有没有其他署年痕迹两个疑问。认为在现有证据下否定曹雪芹卒年“癸未说”,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关键词】曹雪芹卒年癸未除夕懋斋诗钞周
-
52009年,我去府上看望先生,先生送我一册《戊子吟俦唱和集》,翻开看,这是一册为先生祝寿的唱和集,特发于下,供大家欣赏。
-
21周伦玲女士在几年前就曾写就过先生的学术简表(地址可见:http://tieba.baidu.com/p/574271309 ,http://baike.baidu.com/view/59082.htm#12),最新出版的《琳琅满纸忆前时》(此书网上已经有了)附有《周汝昌学术生平简表》,这是伦玲女士最新修改后的版本。 目前就我的认识,此版本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先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论文并没有收录,二是先生的访谈记录收录不全,三是先生书籍的出版信息并不完备,有些地方还存在错误的地方。 因此,打算在伦玲女
-
51
-
11
-
33
-
61大多是文学历史方面的。
-
171最近收集了一些周老生前,时人访谈或评论的文章,大部分集中在最近十年间。 一来,可以让童鞋们了解一下各媒体、杂志对于周老的认知评价。 二来,也可以从此中了解到周老是有着如何的文心诗情,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怎么的体验感悟。
-
26很早就有想写篇纪念周祜昌先生的文字的想法,只是到如今方才写就。 周汝昌先生,积五六十年于一日倾心于研究红楼梦等中国文化,其坚持不移探求真理之精神,平等博爱之风范是我们后辈们学习的典范,也会长存于我们年轻一代人的心中。 而另外一位痴人周祜昌先生,则多年来一直处于幕后,但其一生所行,为了一个执念坚持着大半生,亦着实让我辈钦佩不已。 然而周祜昌先生的生平介绍等文章,网上少之又少。为了纪念这么一位先生,便是我
-
13个人以为,刘梦溪先生的讲话是众先生中讲得最中恳的,尤其它出自一位与红学研究者接触都不多的学者,更显可贵,现将它整理成文,因水平所限,未能完全
-
12
-
38
-
53
-
15
-
115《千秋一寸心》,是一部汇集周汝昌先生积年所得诗词赏析文章的名著。先生在红学领域之影响固属首屈一指,却也是有誉有毁;而《千秋一寸心》在读者群中之反响,网上一搜,不说铺天盖地,也是不计其数,总之:好评如潮。 按说昔人既已慧眼识珠,评者又多,已毋庸我饶舌;我之于诗尚多隔膜,所见自不免着于皮相,甚或连皮相亦不能,遑论精华本质,岂非贻笑大方?且先生其人其文,某素所重,轻率落笔,何止辜负好书,更是失敬于先生。
-
10
-
68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