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把20万赵军砍断右手左脚放回去吃粮食岂不是善事?何必坑杀?还减轻赵国负担
-
1
-
6如题。首先你要看看当时的地图再来说。秦赵邻国,秦赵间的大战迟早还会爆发。之前赵国赵奢打过,赵大胜。当时赵国军民对秦国是有心理优势的,起码不惧秦国。如果秦军占领上党之后,对赵国的地利优势更加明显,秦得上党的人口和物产,国力军力还会增强。 赵占领上党后,会直接触发秦赵大战,对此赵国心知肚明,是有准备的。 赵接受上党是对的,长平之战怎么打,外交战怎么打,打赢打输是另一回事。
-
1长平之战,廉颇换赵括,除了赵王听信谗言,最主要原因还是赵国国力不济,粮草匮乏,拖不下去。 但是从现在的记载来看,赵国几乎始终保持着总兵力接近于秦国,可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长平之战几处核心地段都是易守难攻,廉颇又是以防守闻名于世的老将,只用一半甚至更少的人守住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比如15万人守关隘,10万人运粮,剩下人都回去种地,三年时间,得节省多少粮食?说不定就是这些粮食差,反而能把秦国国力拖垮,毕竟从
-
148根本原因:赵国的国力弱于秦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只能短期出效果,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持久生命力,远远赶不上商鞅变法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甚至还不如魏国的李悝变法。 主要原因:赵国的外交毫无建树。明知道国力不如秦国,当然最好一鼓作气打垮对方,速战速决。如果不能,则要做好充分准备打持久战,干嘛不考虑外援?一开始去求和干嘛?应该一开始就找盟友才对。 直接原因:平原君赵胜磨蹭犹豫,导致上党失守。
-
2总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我就用打牌比喻吧。秦国和赵国打牌,无论输赢,都要给茶馆老板50元的桌子费(比喻战争带来的生产破坏),秦国本钱厚,有300元,赵国本钱薄,只有100元,所以秦国本钱是赵国的3倍。 长平之战,秦国赢了赵国50元,此时秦国有350元,赵国只有50元,秦国有赵国7倍的资金。 秦国想扩大优势,彻底洗白赵国,继续打动了邯郸之战,有两个围观的人看不下去了,楚国和魏国给赵国借钱继续打。最终邯郸之战秦国输了,把
-
25关于长平之战赵国真能取胜吗?从网上各种各样的版本说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 1、如果不替换廉颇赵国是否取胜?事实上替换廉颇是赵王无奈之举,长平之战刚开始时廉颇就败了因此坚守不出打算拖垮秦军,但须知秦国在 夺取巴蜀后粮食供应远超赵国,赵王见粮食接应不上知道消耗战打不起,被迫要速战速决,因此就算不替换廉颇赵国也是注定要失败,无非就是看如何为败法。 2、为何不用乐毅、田单?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后期主要就是燕国一家)
-
2史记中“阬杀”误传为“坑杀” “阬”有欺骗,蒙骗,陷害之意。 白起临终前所言“我诈而尽阬之”,所用的“诈”手段,应该是对赵军士兵许以某种承诺(如食物或放归赵国)后,让赵军降卒自愿放下武器,以小队为单位分别跟随秦军进入各自包围圈营垒,再突然击杀对方。
-
62首先明确一点,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基本是按照对胜利者有利的来写! 由于那时候装备限制,攻城战是非常艰难,一般10倍人数都很难攻下。 廉颇开始和秦军作战的时候,基本是失败,被打怕了,只能坚守,不敢出战,士气可以说很低下。 《史记》中记载当时的情况为: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后我们的战神,赵括出战: 秦将白起
-
74赵军却始终无法突围,看起来总觉得太玄乎。求大神解析一下,其中具体原因是什么呢?地势?战法?兵器?亦或是什么?
-
2秦军伤亡超过赵军的说法比较复杂,我对白起及长平之战有过深入研究,对此有发言权:从决战阶段到赵括率精锐突围战死、直至残存赵军因为群龙无首加之军粮短缺而投降,秦军接收庞大赵俘的同时,迅速对双方战损情况统计,愕然发现:决战前45万人马的赵军,战后残存20万人;而己方秦军,由战前的60万众,折损至战后的30万人,伤亡过半。也就是秦军伤亡30万,高于赵军25万人!对于这一结果,秦军上下群情踊动,普遍认为己方实际已经战败。统
-
0首先是秦军人数不会是六十万,因为赵括加上赠兵才四十万,秦军仍有优势,你这时突然败退,傻子才信没诈(不排除赵括是傻子,他相信了)。秦军数量,至少在包围赵军前应是三十余万,这一数量的人才能引动赵括全军出击,而后天才赵括将他父亲所言一一应验。正常讲面对大国军队败退,至少应先试探一下,或者迂回穿插,如曹刿败齐,孙武伐楚。但赵括说,我直接全军化身敢死队,我四十万打三十万,冲一下秦军不就溃败了,我带人冲锋还能
-
2上党对秦赵的战略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秦国得到上党,赵国战略形势会非常被动,而且秦赵迟早必有一战,所以上党必争,但争要有争的策略,要看时机把握,赵国不该选择那个时机去接收上党,而且国之强弱有很多外在内在的因素比一地的得失更为关键。 当时的战略形势是秦因改革,又灭韩而愈发强大,是“超级大国”,赵国实力应该是第二强,但与秦国差距较大。赵国如果合纵楚魏并得到齐国援助,还是足以抗秦的,单独对抗商鞅改革后国力
-
2
-
7如题。本来交战地点离赵国国都都很近,赵国是有天时,地利和民意优势的。但郡县制对国家的权力掌控程度,对国家资源的掌控程度,分封制的国家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另外极大激发秦军战斗力的军功爵制度,分封制国家是无法借鉴和实行的。
-
11先吃马,再吃人,也没盐,怎么防止杀出的人肉保持新鲜?柴禾也没有,怎么煮肉?
-
63赵国将领无数,为什么秦会选中赵括
-
8长平之战赵军被围那个河谷现在地貌有变化吗?
-
92我们知道历史上几个国联盟把胜了长平之战的秦国打败。如果秦王同意白起长平之战后,集中兵力灭赵。首先,秦兵力是否足够,其它几国,如魏,楚,会不会帮上赵国。白起的灭赵是否会成为战国强国国力转折点,让秦被盟国打败瓜分国土呢?
-
0
-
0
-
0
-
1
-
402守吧,耗不起;攻吧,打不过。假如你是赵军主将,你会怎么做?
-
17不知道有多少人说 这个智障说的跟史记记载的不一样,但是智障的眼中吹廉颇就好了, 其余的都不足虑, 双标智障玩意,什么事都往廉颇脸上贴金, 连阙与之战 都要跟廉颇扯点关系 脸都不要了
-
212说赵国缺粮食的不知道依据是什么?难道只是赵国向齐国求粮吗?说赵国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的也是胡扯,华北平原特别是冀中平原有好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适合耕种的土地,怎么可能没有粮食。这些土地不比关中土地少也不比关中土地差
-
7如题,很多人并不知道赵国的地理情况,半个赵国不产量,北方是几大沙漠,天气恶劣 而秦国呢,自商鞅
-
90请问赵王换掉廉颇,上赵括的时候。 有没有人出来说廉颇一定能守得住这种话 我只知道赵括出来,有个蔺相如出来说赵括不行,当然赵括不行是对的, 问题是 为什么没有人支持廉颇继续防守?赵王沙雕,下面赵胜,赵豹,还有乱七八糟一群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说廉颇在前面一定能行? 难道现在的人比2000年前身临其境的古人还懂当时的局势?
-
3欢迎讨论
-
64所谓持久战,赵国耗不过秦国不成立。赵国只要坚定的打下去,更容易得到外援。赵国根源败在赵王,与兵力战力装备占优势的秦军野外决战,必败。
-
1如题。战场是韩国旧地,赵国缺粮是不成立的。就是赵国体制是分封制,各小小诸侯闹得不愿交粮。而秦国是郡县制,王权大,募集粮食容易。这是郡县制的胜利。
-
5赵括出击,不留人守白里石长城吗?留个8万人就够了。
-
303长平之战初时 赵军比秦军有两大优势 1.地利优势:由于战场位置 对于秦国来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首先要征发大量民力 从关中出发运输粮草军械等军需 需要一批一批的运到前线 长途运输 补给线过长!其次是征调大军入赵 几十万秦军不可能在国内完成集结整编 然后统一行动!实际上应该是从秦国各地几个像蓝田大营那样的军事重镇中抽调兵力 分批分次开往战场!而赵军是在自家门口作战!总结来说 秦军劳师远征 乃疲惫之师 赵军则是以逸待劳 ! 2.
-
2如题,肯定会有不少朋友认为上党一共只有17座城邑。理由便是冯亭向赵国献出的一共是十七座城邑。笔者却认为,上党绝不止17座城邑,理由是冯亭献地时必然只能献自己手上控制的城邑。而他献完地之后,赵军是直接派兵进驻长平。如果此时长平以西和以南的城邑在他手中,此时一并献与了赵国,那赵国不可能放弃这些地方。而再看长平所处的位置,差不多正好处于上党中线靠南的位置。而赵军进驻长平前,秦五大夫贲曾攻取韩城10座,史记却没说
-
3如果捡到长平之战赵军骨头能卖钱不?
-
24整个长平战争,上赵王,赵胜,赵豹,下到蔺相如还有赵国朝堂一群人在他们眼里都是**之流,没有一个人看出来廉颇在前线守住一定能赢,没有一个人去劝阻赵王继续防,只是向赵王建议求和或求援 2个方向,蔺相如出来也只是说赵括这个人不行,都不敢说廉颇行。 到现在,有群文献正史双标连吹智障群的群友 自认2000年前的故人都聪明, 认为廉颇守下去一定能赢
-
3“长平之战结束于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底,而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分军为二进攻赵国,准备灭赵。这时苏代成功游说秦国,秦于正月退兵。四十八年九月王陵为将,秦又开打邯郸之战,四十九年正月伐赵少利,秦增兵。五十年十一月,白起死。”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现在的习惯和历法,比如2021年10月肯定只能在2021年9月的后面,9月过完才能到轮到10月。可是在秦昭王的时代,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却在秦昭王四十八年九月的前面。得先过完四十八
-
4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平古战场的地貌有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