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农讨逆军第七团、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七团 民国15年(1926)10月,五华县农会成立农民自卫军常备大队,下设3个中队,各区乡分别设中队和小队,全县有农民武装2000多人,有枪600多支。次年5月,自卫军常备大队改编为工农讨逆军五华县大队,大队长古定欧。不久又改编成广东工农讨逆军第七团,同年秋又改称为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七团,古大存任团长。
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 民国16年(1927)9月上旬,兴宁农军第二次兴城武装暴动后,在永和区湖尾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队,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同年11月,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队改称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
大埔县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 民国15年(1926)秋,广东省农会农运特派员、中共大埔县部委农运委员赖释然与饶龙光等在太宁、桃源组织农民自卫军。次年夏,整编为大埔县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有300余人。
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八团、第十团 民国16年(1927)10月,梅县松口、三井、阴那等地农民武装,在松口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八团,团长李啸,党代表王之伦。同月,梅县郑兴(郑天保)、朱公伟带领农民自卫军30余人到松南九龙嶂与丰顺县黎凤翔、张泰元带领的农民自卫军汇合,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由郑兴任团长,蔡若愚(胡一声)任党代表。
工农红军教导团 民国18年(1929)4月,为坚持斗争,五华县委在八乡山成立教导队,次年扩充为教导团,以古宜权为团长,全团300余人,活动于五华、兴宁、丰顺、紫金等县。
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第十六团 民国16年(1927)10月,大埔县农民自卫军在配合南昌起义部队三河坝战役后,撤至桃源整训,并整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下设2个营。团长兼党代表饶龙光。次年1月,李明光继任团长,党代表何常德,政委黄炎。6月,第一营至永定参加暴动,被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六团,团长李明光,党代表丘宗海。
东江红军蕉岭第二独立营 民国17年(1928)冬,中共蕉岭县委在油坑成立东江红军蕉岭独立营,下设3个连,40多人,不久发展至200余人。营长张宏昌。
饶和埔独立支队 民国17年(1928)冬,饶(平)(平)和(大)埔3县部分领导协商决定,集中失散的武装部队人员在大埔西岩山西竺寺成立饶和埔独立支队,下辖3个大队。支队长詹阿遂,党代表温仰春。
梅县、大埔、丰顺、平远县模范赤卫总队 民国18年(1929)春,梅县在各区、乡建立赤卫队的基础上,成立梅县赤卫总队。同年夏,编入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同年秋,大埔县成立模范赤卫总队,各区、乡建立赤卫队和区联队。同年3月,丰顺县成立模范赤卫总队,人数约100人,总队长刘春;各区设区联队;各乡设赤卫队。同年6月,丰顺县模范赤卫总队部份队员编入红军四十六团。次年5县城,成立平远县模范赤卫总队,总队长陈炳南。红四军一纵队撤离平远县后,总队分2个大队,第一大队长陈炳南,政委曾庆禄。第二大队长赖兴邦,政委李万炎。2个大队活动于兴宁、寻乌、龙川、平远等县,由于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和“围剿”,不久停止活动。
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 民国16年(1927)9月上旬,兴宁农军第二次兴城武装暴动后,在永和区湖尾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队,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同年11月,工农讨逆军第十五团队改称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
大埔县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 民国15年(1926)秋,广东省农会农运特派员、中共大埔县部委农运委员赖释然与饶龙光等在太宁、桃源组织农民自卫军。次年夏,整编为大埔县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有300余人。
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八团、第十团 民国16年(1927)10月,梅县松口、三井、阴那等地农民武装,在松口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八团,团长李啸,党代表王之伦。同月,梅县郑兴(郑天保)、朱公伟带领农民自卫军30余人到松南九龙嶂与丰顺县黎凤翔、张泰元带领的农民自卫军汇合,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由郑兴任团长,蔡若愚(胡一声)任党代表。
工农红军教导团 民国18年(1929)4月,为坚持斗争,五华县委在八乡山成立教导队,次年扩充为教导团,以古宜权为团长,全团300余人,活动于五华、兴宁、丰顺、紫金等县。
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第十六团 民国16年(1927)10月,大埔县农民自卫军在配合南昌起义部队三河坝战役后,撤至桃源整训,并整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下设2个营。团长兼党代表饶龙光。次年1月,李明光继任团长,党代表何常德,政委黄炎。6月,第一营至永定参加暴动,被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六团,团长李明光,党代表丘宗海。
东江红军蕉岭第二独立营 民国17年(1928)冬,中共蕉岭县委在油坑成立东江红军蕉岭独立营,下设3个连,40多人,不久发展至200余人。营长张宏昌。
饶和埔独立支队 民国17年(1928)冬,饶(平)(平)和(大)埔3县部分领导协商决定,集中失散的武装部队人员在大埔西岩山西竺寺成立饶和埔独立支队,下辖3个大队。支队长詹阿遂,党代表温仰春。
梅县、大埔、丰顺、平远县模范赤卫总队 民国18年(1929)春,梅县在各区、乡建立赤卫队的基础上,成立梅县赤卫总队。同年夏,编入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同年秋,大埔县成立模范赤卫总队,各区、乡建立赤卫队和区联队。同年3月,丰顺县成立模范赤卫总队,人数约100人,总队长刘春;各区设区联队;各乡设赤卫队。同年6月,丰顺县模范赤卫总队部份队员编入红军四十六团。次年5县城,成立平远县模范赤卫总队,总队长陈炳南。红四军一纵队撤离平远县后,总队分2个大队,第一大队长陈炳南,政委曾庆禄。第二大队长赖兴邦,政委李万炎。2个大队活动于兴宁、寻乌、龙川、平远等县,由于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和“围剿”,不久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