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时雨吧 关注:53贴子:11,244
  • 3回复贴,共1

香菱《咏月》(三)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首《咏月》是香菱在梦中想到的,诗句中孕育了她全部心血和灵魂。
              咏月(香菱)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声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译文:
      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的容貌是那样娟秀,背影却是那样的凄寒。
      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远方传来了阵阵的捣衣声。缺月挂天,雄鸡报晓,正是五更将尽时分。
      江上漂泊的旅人在秋夜的月下闻笛,阁楼上伤心的侍女终夜里倦倚着壁栏。
      这浓重的离情惹得月宫里寂寞的嫦娥也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呢?”
全文解析 :  
     诗的首联起句“精华欲掩料应难”,这句说浓密的云雾最终也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暗示了香菱才华不会永远被掩盖,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
     次句“影自娟娟魄自寒”。这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自己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浑然一体。“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寂寞的心。
     这位从小与父母分离,浮萍无根的女孩,她苦难是永远说不尽的。因而这种孤苦寥落的哀情,便在诗的颈联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这种愁思,由砧声(妇女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隐约地传出达了香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接下一句“半轮鸡唱五更残。”,仍然以景托情,这位因见时光流逝而尝尽了不眠滋味的女孩,便把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默默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情景相触相融,直达心魂。   
    诗的颈联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又在这样的诗境上作了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闻笛忧伤;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在楼头,倚栏落泪。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她有着同样遭遇的伤心人的。这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乡所共有的愁思。
      诗句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是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无奈地感叹,她希望能亲人们能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分离。香菱以此结束全诗表明了她想与父母团聚的心望。
     香菱心地单纯,她的诗就像她本人一样充满了情趣,特别是诗句尾联这一问“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香菱想到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也许她的心就像我自己一样渴望与亲人重新团聚,想拥有一个团圆美满的家。这一问问得即生动有趣又寓意深远,即婉转优美又坦率自然。
    
     



1楼2010-11-21 20:51回复
    真不错,记得在红楼梦你翻译的黛玉问菊,被我那挑剔的老儿童兄长指陈有一句没有翻译出她的原味。但这次他没有这样的冲动了!哈哈


    2楼2010-11-21 21:37
    回复
         哈,我是海棠诗社的粉丝。
        


      3楼2010-11-21 22:13
      回复
        2楼的说错了,是在红楼梦吧里,哈哈。老儿童也叫天真的小家伙


        4楼2010-11-24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