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吧吧 关注:31,475贴子:80,682
  • 0回复贴,共1

《金刚经》文理结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刚经》文理结构分析
在这里,从说明怎样做到“不着相”、“不住法”,来分析《金刚经》的文理结构。
按照《金刚经》的义理来说,所谓的“文理结构”,也非“文理结构”,才是“文理结构”。何以故! 因为,《金刚经》的文理结构,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如果仅仅相信这一个方法来分析《金刚经》,就是“住法”;如果觉得就这一个方法理解的“文理结构”好,就是“着相”。
如何做到“相非相,法非法”?
那就从多方面去理解这部经。才能更好的看明白《金刚经》的文理结构。“”“”“”
以下,就从说明怎样做到“不着相”、“不住法”,来分析《金刚经》的文理结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节,说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十七品: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说的俗气一点,怎样做到无上的正知正见呢?就是把众生带往好的一面去努力的方法,都是正知正见。
在《金刚经》里面,“相”、“法”是并列起来讲的。比如说佛咋样,就是说佛的“相”如何,佛的“法”如何。如此类推!
《金刚经》缘起,由长老须菩提引发话题,既是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就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由此,采用的方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不“不着相“、”不住法”。何以故,因为“相非相,法非法”。
然后,佛说自己也“不着相“、”不住法”。
再然后,举例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也“不着相“、”不住法”。
再然后,叫后人“不着如来的相“、”不住如来的法”,不要以为如来有“相”,不要以为如来“有法”可说。
再然后,也不要以为如来要度众生。既无都渡众生的”法”与“相“。
再然后总结,因为“相非相,法非法”,以至于,世界也非世界,什么我“见”等都是非见。何以故!因为着什么相,就转成什么样的人,人应该要回归本来的本性,本性圆明,脱离本性是不好的。
最后说,教导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怎么传播这部经典呢!怎样教导人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既,不要有为法,即不要主观的固定方法去宣讲。就是不住法相;所以也不取相,即不着相。
结束!
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第二品:
说到引发这个话题的背景,既是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3、4品:说到“不着相“、”不住法”
第三品:所有生命的,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样就是正知正见。
但,不要“着相”。
第四品:也不要“住法”。
第5、6、7、8品: 为了说明“不着相“、”不住法”, 如来举例说,自己也没有着相、没有住法的。
既:“不可身相见如来”,
“如来无定法可说”。
同时,《金刚经》里面还说明了,为什么要“不着相“、”不住法”。原因就是”相非相,发也非法“. 既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9、10、11、12品:再实例说明“不着相“、”不住法”
第9品:为了说明“不着相“, 如来举例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也都没有着相的。
第10品:为了说明”不住法”, 如来举例说,如来自己也没有住法的。
既: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第11、12品:传播经典的福德。
第13、14、15、16品:给本部经命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通俗的说,就是运用金刚般若的智慧去思考问题,去渡人渡己。不要着别人的相,不要住别人的法。若果必要去做的话,就必须明白“相非相,法非法”的道理。
这里如来说到,对于法。“如来无所说”,常说的三十二相,也是“非相”
须菩提长老此时,也说没有听见过这样的法,他也是第一次听到<金刚经>呢!
须菩提长老感悟到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祖如来再从自身说法,强调了这个问题: 佛在往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在作忍辱仙人的时候都没有着相; 对于法,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佛说,如果着相,会“应生嗔恨”。这个事情值得思考的。
之后说到,菩萨布施,也不能着相,也不能住法。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第17、18、19品: 以上是佛祖举例说明,如来自己,各菩萨等都是“不着相“、”不住法”,现在,须菩提长老就有疑问了,那普通人怎么做呢!
如是,须菩提长老请教佛祖“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就说,如果有求无上正知正见的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如果觉得有被灭度的,就是着相。
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如来的法,是”即诸法如义“,如义理的法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如义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如义,就是说合乎当时的境况。
18品,如来说,如来有肉眼,有法眼,有慧眼、有佛眼、有天眼。意思是说,看人要多方面去看,如是,可以看明白恒河沙世界的无量众生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诸法如义“。为什么要多方面去看呢!因为众生的心态是变化的,是不可得的。如果用肉眼看明白了,用法眼看也许是另一回事情了。
第20、21、22、23、24品:说不要着如来的相,不要住如来的法。
如果说如来有具足色身相,或具足诸相,那也是非具足色身、非具足。如来的相也是对机显现,无一定的相。
对于佛说法,如来说,不要以为有佛在说法的念头。如来无法可说。特别强调,如果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这时候,须菩提长老都惊讶了,问到,这么说后人会相信吗,佛说,会有部分人相信的。须菩提长老接着疑问,“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还真的说”“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须菩提长老,是常伴佛身,见佛、听法的,所以就有惊讶了!
如是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的正知正见。
总结一句话,就是:无如来的相,亦无如来的法。
第25、26、27、28、29品:不要以为如来要度众生。
如来说: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如果有众生可度,那如来就着相了。
须菩提长老,是常伴佛身,见佛、听法的,此刻此时,就在见佛,就在听法啊!所以就有惊讶了! 如来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所以须菩提长老就说可以。
实际上。是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的。
相与法,是相应的。法认识的充分,相同时就具足。所以说,‘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相不具足,法就难以完备, 就是诸法断灭 。就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这个意思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那怎么看如来呢! 如来就是不来不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就是不从哪里来。也不到哪去。打个比方说,一班上的学生都在坐着听课,每个学生都不从哪个位置上来,也不到别的位置上去。那是什么状态,就是各就各位,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是都在恰当的位置上。这怎么见得有什么高深的意思呢! 用我们儒家中庸的思想来分析,意义就大得很。中庸上不是说,天地位,万物育吗。天地可以指的整个身心环境。看看“着相住法”,不就是心搞乱了,不该去的地方倒是去了。不该有的念头又干扰自己,如果位置摆正了,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那不都顺过来了吗。所以万物就得到正常的成长,就是万物育。万物都可以正常生长的境界就是如来的境界。所以,如来这个词用的妙。
按照本部经的说法,就是心不游戏诸相,不深入诸法,不贪着所谓的福德。心总是在该在的位置上,既人的本性上做事情。就是如来。就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31、31品:
既然相是不确定的,,所以世界也非世界,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法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生法相。所以,我见非我见等。
第32品:
教导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怎么说这部经典呢!怎样教导人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既,不着相,不住法。
不取相,既不取固定的相。
住法,就是有为法。就是心住在一个法上,不知道变化。而事物是变化的,就是做的再好,也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必须有新的方法去对应。
如是,有不断的相与法的变化,才逐步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摘自《金刚经 》注解敬守版


IP属地:安徽1楼2024-12-04 18: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