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复读吧 关注:8贴子:104
  • 3回复贴,共1

辨禾识稗,拨云见月— —无锡慧源期中考试标杆作文讲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4年无锡期中考试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些事,你觉得很麻烦;但也有人说,重要的事情都很麻烦。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IP属地:江苏1楼2024-11-21 16:18回复
    1、陶渊明的诗句中,最触动我的一句源自《移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评:开头引用诗句,设置了一种文化情境,文采顿生。
    2、在日复一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麻烦的时辰里,他依旧系挂着那一片小小的菜畦,从而欢喜地数着晨夕。承认生活本是一件麻烦透顶的事,拨开禾谷一棵一棵地指认稗草,只要心里有所以为重要的事,便无惧麻烦以致能享受其意义了。
    评:中国文人历来讲究精神自由,陶先生更是向往,故虽有农务之烦,但只要精神归于自我,脱离樊笼,便也满心欢喜。同时,于不经意间,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做重要的事情,要无惧麻烦。
    3、我们也爱数算我们的日子,只并非是“乐数”,而是厌弃地盘算。我们是如何跳过这一段盘算日子的时光的?假如将我们认为重要、渴望得到的事物看作是电影的结局的话,我们将会发明快进键。
    4、究其本质,所谓“麻烦”不过是一切付出的代指,是我们实现“重要”必经的绕圈的时间。在信息时代洪流一遍遍冲刷与淘洗下,我们更导向结果而非过程,我们更趋向高效而非意义,我们更向往突破而非麻烦,我们更倾向一蹴而就,因而企图否认和抹杀必经之路上一切的麻烦。在互联网高效易得,直击核心的冲击下,我们追求“重要”的野心,变得忘情又浮躁。我们因此讨厌麻烦,又做着漫无边际唾手而获的空梦。
    5、这种企图的逃避,铸就了幻想的高塔。像是否定了稻子中会长有稗子,月圆夜会飘来云朵。
    评:第3、4、5节,从反面论证,生活中有些人,在做重要事情的时候,想绕开麻烦,直接获得美妙的结果,是无法实现的。小作者还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比喻论证,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实、思想深刻,颇有文采。
    6、麻烦固然令人厌烦,但你不得不承认,为了重要的事,你不得不蹑足这一迷宫,你得确保花园里每一条交错的小径上都烙下你的足印。你不得不品尝每一种错误,你才能丰富经验的可贵、明晰教训的痛楚。终于有一天,你成功了,你成为了最著名的花匠,你手下都是最美丽的花朵。谨记:是你每一天不厌其烦的浇灌与从你身上抖落的毅力、热爱、乐观与阳光孕育了花朵。你所经历的麻烦,也在日复一日的守望与希望中累加成欣喜。
    评:第6节,从正面举例论证,要想有如花的结果,就要经历各种麻烦。用第二人称,使论证显得更有力度,文章语言优美而流畅,说理时,娓娓道来。


    IP属地:江苏2楼2024-11-21 16:18
    回复
      7、当然我并非鼓吹麻烦,首先我们要承认麻烦是必经之路,承认结果赋予麻烦意义,承认毅力、乐观不可缺一,承认耐心与时间很重要。然而,我们是否可以避免迎头直撞,是否可以避免陷入自我感动的怪圈,是否可以明确目标意识,排除那些歪歪扭扭的岔路,刈除那些张牙舞爪的杂草,选择一条相对更为便捷的道路,而非在甚至不清楚想要什么或什么才是重要的情况下不停磕着南墙。
      评:再次论证,麻烦必不可缺,但也并非鼓吹;承认麻烦的重要,但也并非撞南墙式的蛮干,充满着辩证思维。
      8、我种稻子时,你要承认稗子必然生长。面对明月,总有云朵旁生。
      9、我们便辨禾识稗,拨云见月,区别重要。
      评:重要是稻子、重要是明月;麻烦是稗子,麻烦是云朵,小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颇有创意,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做重要的事情,要无惧麻烦。


      IP属地:江苏3楼2024-11-21 16:18
      回复
        总评:
        1、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小作者善于穿针引线,行文之中,多次点题,要而不烦。
        2、文章结构严谨,首先(第1、2节)用渊明事例切入,引出观点;其次(第3、4、5、6、节)从反、正两方面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深入地论证、分析;接着(第7节)用辩证思维,解析麻烦重要,但非撞南墙式的蛮干;最后(第8、9节),用形象的语言,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文章论证手法多变,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尤其是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语言丰富,文采飞扬,是一篇标杆之作。
        4、文章的缺陷:渊明的切入、时下的我们、收尾的比喻,虽然处理得很是巧妙,但仍有轻微的做作之嫌。


        IP属地:江苏4楼2024-11-21 1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