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吧 关注:110,398贴子:436,999
  • 15回复贴,共1

并非楼斯特米迪亚:手冢治虫与《翼赞一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福田博之:第一次出的书是什么呢?
手冢治虫:我的话是大政翼赞会的《桃太郎》。当时再生纸的质量很差,有个叫《翼赞一家》的是吧,就是那个。当时是在各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在画,是大政翼赞会决定的主人公吧,爷爷、奶奶……
马场登:那是拼图画啊。
手冢治虫:那是昭和十九年(1944)大阪的书店给我出的。
(手冢治虫、马场登、竹内敏晴、富田博之座谈会《漫画的发现》,《民话》,1960年5月号,未来社)
如果在百度百科上搜索“手冢治虫出道作”的话,可能大多数回答都会将手冢治虫在1946年1月在《少国民新闻》上刊载的四格漫画《小马日记》当做是这位漫画之神的处女作,但评论家大塚英治却在《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手冢治虫的出道作可能和《翼赞一家》这部漫画有关,可《翼赞一家》到底是什么东西?手冢治虫真的画过《翼赞一家》吗?如果有的话,那份漫画会不会已经成为了“lost media”?带着诸多问题,让我们透过诡谲的历史万景幕,对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进行一个微不足道的探索
ps:楼下的图片大部分是我亲手拍的,没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我的拍照技术又不行,请各位多多包涵这篇拙劣的小作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0 00:22回复
    一、有部漫画叫《翼赞一家》
    1940年7月,近卫文麿第二次组阁后,开始大力推动“新体制运动”的发展,试图效仿德意打造“举国一致”的战时体制,各行各业纷纷响应号召,以身作则实践起“新体制运动”的构想,文化界也不能幸免,11月26日,新日本漫画协会在与大政翼赞会宣传部召开恳谈会时提出了“漫画报国”的建议,仅仅十天后,各大报纸于12月5日一起发出公告,公布了一批漫画人物角色表,毫无疑问,这自然是漫画家协会向大政翼赞会“献纳”的贡物——手冢治虫提到过的“翼赞一家”。
    《翼赞一家》是由新日本漫画协会创作,版权归翼赞会所有的漫画,漫画主要人物为生活在邻组的“大和一家”,家庭成员包括一家之主“赞平”、妻子“多美”、爷爷“武士”、奶奶“富士”、长子“勇”、长女“樱”等11人,还有一狗一猫和三只鸡,根据朝日新闻的描述:“这热闹的一家人,早上会先在家主赞平的带领下做健康的广播体操,然后在漫画家协会60多名漫画家的创作下自由开展各种活动。围绕大和家的领组成员有:某部的高级官员、实业家、子孙满堂的商店掌柜、军需厂的工人、开酒馆的、开鱼店的、开菜店的、还有忠厚老实、乐善好施的木匠——邻组组长,他们作为配角会随时出现在故事中。”
    从朝日新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翼赞一家》的创作模式十分奇特,一方面,《翼赞一家》的漫画版权并非属于单独的作者,其版权归翼赞会所有,并且向社会大众开放,这是因为翼赞会认为新体制必须由下而上展开,希望群众能够自发地成为新体制的一部分,因此在宣传中鼓励“素人作者”广泛加入到漫画创作中来,“大和一家”的人物形象极其简单,这也是为了让各行各业没有漫画创作经历的人都有成为作者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没有固定创作者的模式近似于当代的“同人创作”。
    另一方面,《翼赞一家》的故事内容也和“同人创作”的模式相似,每个角色都有简短的“官方设定”供创作者采纳,例如一家之主“大和赞平”的设定便是“48岁,职业是青空中学的体育老师,因为一年到头对着学生练体操,所以心态比看上去更年轻,学生们给赞平取了个‘空闲地’的外号,或许是从他的头顶联想而来的……”像这样给各个角色加上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通过小短文的形式让读者想象出角色的性格的做法,既给出了广阔的再创作空间,也能让读者有效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
    至于《翼赞一家》的剧情,那可就太过……谔谔了,虽然说素人作者们在人物设定的框架内可以自由发挥,但名为历史的樊笼把漫画家们困在一起,打上不堪的污点,大多数剧情都是为军国主义服务,例如“欢送轰炸敌国的飞机”、“为前线士兵赠送慰劳品”、“智斗英米鬼畜间谍”等等,尽管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素人作者描绘的“翼赞一家”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内核往往大同小异,无非是主动或被动地“翼赞”大政罢了。
    “翼赞一家”企划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只持续到了1942年,但如果手冢的说法可信,那“翼赞一家”的寿命或许可以下沿到1944年,总而言之,“翼赞一家”在商业上是失败的,但它作为全民动员体制的一部分却爆发出了巨大的威力,“跳出和平时期的视角来看,《翼赞一家》完全是面对非常时期而策划的一个整体性的媒体组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0 00:23
    收起回复
      二、手冢治虫也画过《翼赞一家》吗?
      大塚英志对手冢版《翼赞一家》存在的可能性采取了“有罪推定”的模式,其主要理由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手冢对《翼赞一家》具有充分的了解,当他与马场登提到“翼赞一家”时提及了“大政翼赞会决定的主人公”“爷爷、奶奶”那样的信息,而马场则回应说“那是拼图画啊”,是指角色是由翼赞会管理的,由月形和圆形简单的形状拼接而成的人物设计,显然,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战时的手冢和马场都是能够正确理解《翼赞一家》做法的“素人”。
      二、可能通过地方出版社发行,虽然当前可以找到的“翼赞一家”的出版作品于1942年便已结束,但地方出版社仍具备出版的条件,二战末期,日本纸张紧缺,各大中心城市的报社屡遭轰炸,不得不将报业向地方转移,简介促进了地方出版业的发展,那么手冢如果在1944年画过《翼赞一家》的话,那么完全有可能是通过地方出版的,实际上,《翼赞一家》在后期已经出现了向地方渗透的事实,为了鼓动国民精神动员,《翼赞一家》题材的拍画和人偶大量进入地方,酒井七马版的《翼赞一家》也是在大阪爱国出版社发行的,从这点来说,手冢版的《翼赞一家》如果真的存在的话,有很大可能曾在地方发行过。
      三、战时的绘本流通一直得以维持,手冢在《全国贷本新闻》中将自己的处女作《桃太郎》称为绘本,如果《翼赞一家》的单行本也可以被看作绘本的话也是很自然的,即使在出版用纸无法用于漫画出版的1944年,“向农村特别配给连环画”的报道也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连环画/绘本的流通渠道一直是通畅的,在手冢发表处女作的1944年,如果手冢版《翼赞一家》于当年发行的话,也是具有相当可能性的。
      四、可能以《翼赞一家》的角色来绘画《桃太郎》,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桃太郎作为著名的童话角色在各类宣传中频繁出场,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版几本《桃太郎》绘本,虽然没有发现以手冢治虫为作者的作品,但1944年的确发行过《桃太郎》的绘本,另外自1943到1944年间,也有对《桃太郎》进行多媒体展开的痕迹,包括动画电影《桃太郎的海鹫》,系列唱片《桃太郎音头》,《桃太郎主义的教育新论》,《桃太郎的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出版社趁此机会将《桃太郎》与《翼赞一家》组合发行绘本也不足为奇。
      以上都是大塚英志认为手冢版《翼赞一家》存在的原因,我有点难以理解他的脑回路,过度的“有罪推定”也有点太过粗暴,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本《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的翻译没有到达信达雅的境界,更有可能是我个人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可不管怎么说,手冢版的《翼赞一家》至今仍未被发现,所以也就不能确认它的存在,对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0 00:24
      回复
        三、直到胜利之日(勝利の日まで)
        在开始最后一部分的讨论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么一部电影,这就是于1944年3月上映的喜剧片《直到胜利之日》(勝利の日まで),此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这部战败前“最后的国策电影”却是不折不扣的喜剧电影,德川梦声、古川绿波、横山烟突等当时日本主要的喜剧演员均有参演,这部电影的胶片现已不存,成为了真正的“失传媒体”,但电影的宣传海报和剧情介绍仍然残留了些许,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直到胜利之日》讲述了德川梦声饰演的博士发明了一种名为“笑慰弹”的炸弹,这是一种慰问炸弹,即“炸弹飞抵目的地后,哎呀呀不可思议!会从炸弹的白烟里出现许多艺人,开始唱歌跳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0 00:26
        回复
          看起来很逆天,但这种文艺界的集体动员同样也在漫画领域发光发热,这正是手冢于1945年创作的同名习作《直到胜利之日》。
          根据手冢在笔记中的预告,这部《直到胜利之日》是一套六部的作品,由“全漫画主人公总出演”,其第一部是被称作“空袭篇”的作品,在1995年《手冢治虫过去和未来的印象特别展别侧图录》中被全页公开,这是一部将小福、悠闲老爹、推进爷爷、轰老师、等日本漫画角色和吉格斯、米老鼠等美国角色一起“总动员”的作品,其中也夹杂着……“翼赞一家”的角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0 00:27
          回复
            没有看错,登场人物的确包括“翼赞一家”中的“大和赞平”和“大和三郎”,赞平的形象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三郎圆寸头加国民服,以及三角形纸质头盔的形象忠实再现了“翼赞一家”中三郎的官方设定,三角形的鼻子和头戴纸盔是将三郎与其他很多圆寸头少年区分的标志,另外,赞平的形象其实也忠实于其人物设定和绘画方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0 00:29
            回复
              目前为止,我想大塚英志提出的问题已经不算是问题了,手冢的确画过“翼赞一家”,到底是不是在1944年还不清楚,可1945年的《直到胜利之日》一定算是决定性的证据,尽管这不漫画不仅仅是“翼赞一家”的二次创作,它反应的更多是在全民动员体制影响下文化界所做出的回应,正如1944年上映的那部喜剧电影,手冢的作品中也使用了许多电影的技法,放到现在,一些动漫婆罗门可能会说是“对电影感的拙劣模仿”,但在战后的日本,手冢的作品完全算得上是划时代的创作。在“空袭篇”漫画中,手冢精巧地用九格画面描绘了少年被米老鼠操纵的战斗机追赶、逃跑、死亡的情节,画面的最后,总动员角色之一的少年被炮弹击中,流着血死去了,被现实入侵的邻组与角色之间的对抗力量由少年一人承受了,他获得了可以走向死亡的身体,在这里呈现出活生生的生与死,与手冢脑中业已萌生的故事模式相结合,同时又与“电影手法”配套,这就是手冢战后的新故事模式漫画,一如大塚英治所说,“目前还不清楚手冢是否在昭和19年(1944)描绘了《翼赞一家•桃太郎》,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手冢治虫最后的《翼赞一家》创作中,战后漫画就这样诞生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0 00:31
              回复
                最后的最后,我仍然对大塚英志的猜测感到疑惑,他的猜想如同沙上建塔,得不到什么支撑,就算跨过了漫长的文艺作品理论堆积而成的群山后,我也不知道1945年前手冢版的《翼赞一家》是否存在,如果它自始至终就不存在,那就没有归入“失落媒体”的理由,漫长的胡思乱想和胡言乱语后,仍旧没有答案。
                或许这更像一个冰山图中荒诞的阴谋论词条,学富五车的乾嘉学派在故纸堆中无所事事的文字游戏,自外国舶来的人体达摩般的奇异都市传说,它不是“失传媒体”,不是楼斯特米地亚,它甚至不是失眠症患者无梦的狂想,它到底是什么?
                或许,在遥远的第40个千年的科学世纪,生活在京都的不良灵异俱乐部会以看透境界的双眼解决这个疑团,但今天不行,它仍然在失传媒体与都市传说的缝隙中游走,倘若有人问我这是不是lost media,我想我会说
                并非
                并非楼斯特米地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0 00:33
                回复
                  并非lost media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0 17:34
                  回复
                    真正意义上的黑历史,别的黑历史再怎么黑也只不过是年少轻狂,这个黑历史是违背主流价值观,而且和手冢治虫后来所倡导的东西完全违背,是当之不愧的黑历史!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27 16:59
                    回复
                      镇楼图是什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7 23:33
                      回复
                        可以发一下镇楼早苗的原图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9 16:45
                        回复
                          应吧u的要求发一下镇楼图原图,原图的分辨率其实也不是很高,看着有点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9 17: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