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附深吧 关注:31贴子:683
  • 0回复贴,共1

生命的“放逐”与精神突围-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命的“放逐”与精神突围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坚持“五以”教学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10月31日上午,高一语文组刘艳秋老师以素养为本,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与高一(2)班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生动活泼的公开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堂上,精彩不断,为大家呈现经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 授课人 刘艳秋 -
· 个人介绍
刘艳秋,语文学科高级教师,曾获师德标兵,学科骨干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等称号,连续5年校“园丁杯”先进个人,全国作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参与“十三五”省级课题并结题。
刘艳秋老师在课程开始时以“小时候以为苏轼和苏东坡是两个人,长大后发现苏轼和苏东坡竟然真的是两个人”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苏轼的生命源起于四川眉州,而乐观旷达的苏东坡的生命源起于湖北黄州。
课程中刘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知人论世,将历史上对苏轼的评价与“乌台诗案”中构陷该杀的四大罪名对比,同时设问,让同学们思考,在人生低谷之际,苏轼置身于赤壁古战场,他笔下的赤壁之景是否不可避免地染上低沉的氛围。
接着,与同学们一同分析苏轼为何偏爱年轻的周郎?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并结合《短歌行》三国时君臣关系,理解苏轼用周瑜典故的用意。
与此同时,刘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思辨解读,寻找《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与历史真实错位的地方,并借用前人评价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点拨学生,并指出这种对历史真实的加工和虚构突破传统的创作范式,为后人创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最后,师生之间一起探讨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并观看“苏轼人生轨迹图”视频探究苏轼为何在落寞的人生里能唱出最激昂的歌声,在最沉痛境遇里能唱出最旷达的领悟,他的人生境界形成的原因。
本节课,既提升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爱好,又培养学生思辨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开启了同学们感悟人生的大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热爱古典诗词,从这些经典之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4-11-17 21: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