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抗菌药物的分类科普分享。抗菌药以化学结构特点划分,又可细分为抗生素(天然)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类
🔸β-内酰胺类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属于速效杀菌药。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钾、钠,不耐酸不耐酶,常采用注射给药,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后发展出半合成的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具有耐酸耐酶抗菌谱广等特点。
2、头孢类: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兽药常用的是头孢喹肟和头孢噻呋。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其广谱、高效、安全、低残留、动物专用等特点符合国际兽药发展的潮流。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如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氨苄西林与舒巴坦)。

🔸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慢效杀菌剂。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等。具有抗菌谱广;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碱性,口服难吸收,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及消毒;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大环内酯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快速抑菌药,高浓度亦可杀菌。
第一代:红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等,已较少使用。
第二代:泰乐菌素等,副作用减少,疗效增加。
第三代:替米考星等,抗菌谱更广,临床应用较多。
新型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加米霉素、泰拉霉素、泰地罗新。
🔸四环素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高浓度亦可杀菌。抗菌谱极广,还有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1、天然类(如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在酸碱环境下不稳定,口服利用率低。
2、半合成(如多西环素等),酸碱环境下稳定性增加,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10 倍,长效。
🔸林可胺类药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林可胺类常用药物为盐酸林可霉素。
🔸酰胺醇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兽用酰胺醇类包括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
🔸多肽类
兽用的只有硫酸粘菌素这一种。它对需氧 G- 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注射使用肾毒性较明显。
🔸其他
这些抗生素都有不同的化学结构,赛地卡霉素、黄霉素等,截短侧耳素衍生物(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化学合成类

🔸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属慢效抑菌药,广谱,对 G+和 G- 均具抗菌作用,对衣原体和某些原虫也有效。作用机理是抑制叶酸的代谢,从而影响叶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1)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新诺明;
(2)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二甲氧苄啶。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苷素(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产生杀菌作用。常用的包括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星、达氟沙星等。
🔸喹噁啉类
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对G- 作用强于 G+菌,该类药物主要包括喹乙醇、卡巴氧和痢菌净、喹烯酮。

🔸其他
(1)硝基咪唑类
是一种具有抗原虫和抗菌活性的药物,对大多数专性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包括甲硝唑、地美硝唑等。
(2)硝基呋喃类
人工合成类抗菌药。主要有呋喃唑酮、呋喃它酮。这类药物有致突变和致癌的潜在风险,现已禁用于食品动物。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执业兽医师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类
🔸β-内酰胺类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属于速效杀菌药。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钾、钠,不耐酸不耐酶,常采用注射给药,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后发展出半合成的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具有耐酸耐酶抗菌谱广等特点。
2、头孢类: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兽药常用的是头孢喹肟和头孢噻呋。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其广谱、高效、安全、低残留、动物专用等特点符合国际兽药发展的潮流。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如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氨苄西林与舒巴坦)。

🔸氨基糖苷类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慢效杀菌剂。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等。具有抗菌谱广;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碱性,口服难吸收,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及消毒;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大环内酯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快速抑菌药,高浓度亦可杀菌。
第一代:红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等,已较少使用。
第二代:泰乐菌素等,副作用减少,疗效增加。
第三代:替米考星等,抗菌谱更广,临床应用较多。
新型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加米霉素、泰拉霉素、泰地罗新。
🔸四环素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高浓度亦可杀菌。抗菌谱极广,还有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1、天然类(如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在酸碱环境下不稳定,口服利用率低。
2、半合成(如多西环素等),酸碱环境下稳定性增加,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10 倍,长效。
🔸林可胺类药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林可胺类常用药物为盐酸林可霉素。
🔸酰胺醇类
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速效抑菌药。兽用酰胺醇类包括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
🔸多肽类
兽用的只有硫酸粘菌素这一种。它对需氧 G- 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注射使用肾毒性较明显。
🔸其他
这些抗生素都有不同的化学结构,赛地卡霉素、黄霉素等,截短侧耳素衍生物(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化学合成类

🔸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属慢效抑菌药,广谱,对 G+和 G- 均具抗菌作用,对衣原体和某些原虫也有效。作用机理是抑制叶酸的代谢,从而影响叶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1)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新诺明;
(2)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二甲氧苄啶。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苷素(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产生杀菌作用。常用的包括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沙拉沙星、达氟沙星等。
🔸喹噁啉类
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对G- 作用强于 G+菌,该类药物主要包括喹乙醇、卡巴氧和痢菌净、喹烯酮。

🔸其他
(1)硝基咪唑类
是一种具有抗原虫和抗菌活性的药物,对大多数专性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包括甲硝唑、地美硝唑等。
(2)硝基呋喃类
人工合成类抗菌药。主要有呋喃唑酮、呋喃它酮。这类药物有致突变和致癌的潜在风险,现已禁用于食品动物。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在执业兽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