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泰靖葬仪吧 关注:1贴子:5
  • 1回复贴,共1

葬儀知多少?(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葬仪习俗——江苏靖江沙上篇
①【寿终正寝】 病人/将亡者弥留之际,家属就会拆下自家大门门板(现在基本上不会再拆下自家大门门板了,都是有专门准备的。),在堂屋(中堂)的右侧靠墙搁置“天床”,将将亡者移至“天床”上,此谓“搁到天上”。此时所有儿女要聚拢在天床之侧,哭喊亲人,此谓“招魂”,招魂的目的是让亲人多在人间呆会儿,迟些离开人世。一旦亲人停止呼吸,家人便呼天抢地地 “嚎哭”,所有丧葬程序亦随即启动……。 在沙上,人往生之后,一切丧葬事宜由圩上人包办。圩上的主事者要安排谁送信、谁上街买菜、谁烧斋饭、谁搭丧棚、谁写挽联、谁登记吊唁簿、谁抬重(抬棺材)等等。另外,每晚至少要安排一桌通宵值班人员,在灵前守夜,俗称“坐夜”。 布置灵堂的工作极其繁琐。首先要将中堂的神像用被单遮盖起来,因为佛菩萨/神明主人间吉事,而人往生为凶事,二者有冲突,对菩萨不利(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传说)。人死之后,最讲究寿终正寝。生命一结束,就得请人为死者穿寿衣。每条圩上都有一个专为往生者穿搭寿衣的老者。但凡这样的老者性情十分豁达,对生死看得透彻,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恐惧和忌讳。寿衣穿毕,盖上朝被,在天床的首尾各点上一盏“老火”。据说,冥间一片黑暗,点燃老火可以照亮冥间,使死者不至于丢失灵魂。
②【报丧】 “报丧”又叫“报信”或“送信”,是指丧家向邻人、亲朋好友发布噩耗和丧葬日期。丧葬日期由阴阳先生根据家人和死者属相排出的入殓、登高、忆重(义众/开丧日)、出殡、入土日期和时辰,一般斜贴于堂屋的右墙上。沙上有“不报丧、不奔丧”的习俗。因为人往生是天大的事情,马虎不得、玩笑不得,万一人没死而亲戚前来奔丧,则折煞主家。而报丧之仪是最正式的往生公告,最具准确性和权威性。
报丧分“三块”进行: 一、向至亲报丧。父亲死后,孝子要披麻戴孝,抓着“青竹棒”,到父亲的亲兄弟(大大/伯父、叔叔)家跪地报丧;母亲去世,孝子要亲自到舅舅家报丧。 二、向圩上人报丧。孝子要一户一户地报丧、行谢礼,表示家中治丧,请邻居协助料理丧事。 三、送信。送信就是按照主家排出的亲戚朋友名单、地址,安排邻人分头出动,代替孝子登门一一报丧。送信者不得中途请人“带信”,一定要亲自登门,见到丧家的亲戚朋友,并将丧信亲口告知对方。对方获悉丧信后,要请送信者吃上一碗鸡蛋茶以示感谢。
 ③【奔丧赴吊】 奔丧吊唁是传统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程序。亲戚要买上一捆黄钱纸赶到丧家;朋友可以在义众之日前/登高入殓之日前择日赴丧,一般送些挽幛、花篮、花圈或钱等。与往生者生前感情特别好的朋友、同事,亦可送纸,表示自己与死者已经上升到亲戚关系。往生者的至亲奔丧,一到丧家门前便痛哭淋漓,几乎是跌跌爬爬地扑到灵前(现在见不到,因为现在的人太虚伪,只注重形式和面子),而主家的女人更须放声痛哭,一直哭到邻人上前拖拉为止,这样才能显示悲痛之情。往生者的好友吊唁,一般面向死者遗体磕个头,或鞠个躬,孝子贤媳要在灵堂前面对吊唁者行跪礼/谢礼,以示感谢。
 ④【哭丧】 哭丧是生者对亲人往生之后情感宣泄的仪式,它将人们的心情带到一个日月无光、悲悯境界;哭丧是一门艺术,在哭丧的过程中,女子就是一名悲剧演员,将悲伤的情愫演绎得淋漓尽致。沙上会哭的女人“数着哭”,就如同台湾歌星张帝,无须草稿,现场编出凄婉断肠的哀歌。她会从往生者的幼年哭到成年,哭到壮年,哭到暮年,把往生者一生的苦难悉数陈出,越哭越伤心,越哭越情不自禁,只哭得死去活来,恨不得与往生者共赴黄泉。哭到如此地步,灵堂里的“观众”个个泪流满面。亦有被感动得伤心欲绝的观者嚎啕,边上前抱住那位女子,劝其别哭,然而越劝哭得越猛,如此反复,现场悲剧气氛升华到高潮。西沙的女子最喜看哭丧场面,她们总是在群众性的哭泣声中找到心灵的慰借。 哭丧是女子的义务,在亲人去世之后,女子不作兴不哭。现今的哭丧已经完全商业化了,丧俗乐队(俗称军乐队)中有专门从事“哭丧”这门行业的,一哭就是一小时,彷如背书一样,没有多少感情色彩,所以也没有多少“听众”。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02 22:35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02 2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