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泰靖葬仪吧 关注:1贴子:5
  • 0回复贴,共1

葬仪旧礼(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葬仪服饰“上人”入殓,“下人”即时“成服”,俗称“带孝"/“破号”。孝子头戴“麻布帽”,身着“麻衣”或“白布衣”,“斩衰”——即衣的边缘“不拾缀”,脚蹬“草鞋”;在“七”里,平日穿麻布裹鞋头的鞋子。亲丧数年中,孝子的哀思时刻不能忘怀,亦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要到三年之后,孝子的哀思才“有时而既”,孝服也才除去,俗称“脱孝”。孙男孙女的孝服,头带“白布帽”,身着“白布衣”,齐衰——即衣的边缘“缀好”,不像孝子的毛边了。重孙即曾孙,孝服戴“红布帽”,着“红布衣”了,迷信的说法,有了重孙儿,见到阎王可“免跪”,并且可“免罪”!
落葬家祭“中产”以上的人家,丧事仪节比较复杂,,到了“六七”、“百日”或是“安葬”,总得要“开丧祭吊”。开吊日,从清晨到中上(中午),亲友纷纷不断地前来进吊,午后请“祭客”排祭上供,要祭到深夜才止。旧时代“棺柩久停”的风气很普遍,由于下人不忍“骤然离绝”,且多数“误信堪舆”,不是“方向不行”,就是“年庚有冲”,或是期待“牛眠佳穴”,往往时间拖得很长。社会上普遍认为死者应当入土为安;为了安葬,要先期选择“吉日”,要这一天的“日干”,和家里人口的“生辰”不相冲剋。“中产”以上人家,少不了又要“开吊排祭”,发送《讣闻》。出田(出殡)之日,凡是至亲好友,都要来送,俗说:“请上庙,桠送殡。”送时灵幡前引,“吹鼓喇叭📣”和“讽经僧道”,以及“执绋挽软”,鱼贯前进。“仕宦富厚”人家安葬时,大多立一块“墓碑”,碑文要请“当代文学家”着笔撰述、书家书写。落葬时普通先以柴草“暖坑”,次用纸锭灰和石灰布穴中,以防“潮湿”,仕宦人家,还具一块铭旌盖盖柩上,覆土后即把坟做好,为免野生动物穿穴藏身。三天后,孝子登墓祭扫——叫做“复三”,盖有招魂之意。人入葬后,下人纪念行的礼节繁多:首先春秋二季,下人要到坟墓上去祭扫;头三年叫做“上新坟”,“春祭”须在“春分”前两天上坟,说是坟才“不漏水”,“秋祭”在“秋社”前,仅有少数人家举行。“祭”,通常供些饭菜,烧些纸锞,把坟上添些土,做整齐些。说是坟犹如生人住的屋一样,每年都要整理一下子。非新坟的“祭扫”,大多在清明前或后去举行。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小冬年关辞先和周期冥寿,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举行纪念仪式——俗叫“烧羹饭”。过去周期一般要追祭到三十年,冥寿追祭到百岁为止。
总结旧社会强调百善孝为先,因此对先人的过世非常讲究仪式,同时也是在乡里乡亲中“宣扬”自己家世“人品”的机会。因此很多人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从事丧葬仪式。到了现代工业化的社会,生活的紧奏越来越快,即使有人有心想这样办,也已经“力有不逮”了!(完)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1-02 22: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