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讲到这里,刻骨铭心,深信不疑,一切的万法,特别是讲我们生生世世的果报,都是由我们自己怎样用心、由我们自己把握的人,把手举给我看一看。
心现识变,我们心里想什么,我们就变什么。我想佛我就是佛,想菩萨就是菩萨,但是必须懂得了什么是佛,懂得了什么是菩萨,你就是菩萨,就是佛。举高一点,看看,好,请放下。对于这个道理还有点含糊的同修,不敢认可的同修,也不要客气,把手举起来看一看,有没有?一个、两个。好,请放下。
我刚才讲到这一点,这种明心见性,应该说,还是通教、别教的那种明心见性,在前面第二关「非同非异」,涉及到小乘、藏教,乃至于相似于通教的明心见性。
通教的明心见性,他已经破除了法执,但是他执空不出有,所以一般地来讲,把他与小乘、藏教的那种明心见性归于一类。归于一类,他不是一类,藏教和小乘的那种明心见性,他只破除了人我执,他还没有证到法我空。
那么第三关「随心应量」,也把通教包括进去,因为他破除了法执,那主要是通教和别教这种情况。
心现识变,我们心里想什么,我们就变什么。我想佛我就是佛,想菩萨就是菩萨,但是必须懂得了什么是佛,懂得了什么是菩萨,你就是菩萨,就是佛。举高一点,看看,好,请放下。对于这个道理还有点含糊的同修,不敢认可的同修,也不要客气,把手举起来看一看,有没有?一个、两个。好,请放下。
我刚才讲到这一点,这种明心见性,应该说,还是通教、别教的那种明心见性,在前面第二关「非同非异」,涉及到小乘、藏教,乃至于相似于通教的明心见性。
通教的明心见性,他已经破除了法执,但是他执空不出有,所以一般地来讲,把他与小乘、藏教的那种明心见性归于一类。归于一类,他不是一类,藏教和小乘的那种明心见性,他只破除了人我执,他还没有证到法我空。
那么第三关「随心应量」,也把通教包括进去,因为他破除了法执,那主要是通教和别教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