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234贴子:2,986,936
  • 57回复贴,共1

谁是同出异名的两者及众眇之门?——《五千言》难点剖析之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眇之门


IP属地:北京1楼2024-10-24 05:53回复
      有读者被王弼注老子等儒篡儒释的错误垃圾所误导,竟然会认同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同出异名”的“两者”,乃是指始母,并进一步列举出有可能的其他两者:道/名、有/无、有名/无名、有欲/无欲等。并认为“没人拿出有力论证”证明两者到底为何?这还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实际上,作者此章本身的论述早就已经明确告诉了大家真正的两者,所指的是那两者。只要懂点儿行文逻辑,则不过是个中学生都明白的常识而已。
      首先来看“同出”:同是指时间上的同时,出是产生出来。所以,两者同出,是指两种对象乃同一时间产生出来的东西!比如上下,高低,有无,阴阳,……,这些对象,都是同出的存在:有上、高、阴等出,就同时必有下、低、阳等同出!没有下低阳,上高阴也就无从谈起。如此等等。也因此,两者,与道/名、始/母等这些不可能也不需要同时产出的非并列关系的两者对象根本无关。由此足证王弼的始母是同出两者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是儒篡儒释的垃圾和故意误导欺骗,人为摸黑道学。
      异名,则是指同出的两者,却具有不同的名称或定义。所以,同出异名就是作者对于现代人的用词“对立统一”的不同用语,或者说是其古代描述。
      恒无,恒有,属于异名的仅有无,恒字无异。故它们算不上两者。而从上文乃专为无有命名或定义来看:“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王弼断句成:无名,有名,又是儒篡摸黑道学的错误铁证例子。因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不是“生于无名有名”的原文就是铁证):这里的两者只能是指无有!且是观察恒无、恒有环境:“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叫”,探知了无之妙和有为啥叫有之后,得知无有之间,不仅是有生于无的先无后有之先后关系,而且还是有无同出异名的并列关系!作者因此把并列关系的有无所构成的同出异名共同体,定义为玄:同、胃玄。并认为玄:之有玄(这有玄),乃是探知宇宙奥妙的大门:众眇之门。这里的眇,作为众眇,当然不可能是众瞎(众瞎哪里有门可言?),而只能是指眯眼细心观察奥妙之眇。也只有探寻奥妙,才会有探寻之门可寻可言可开吧?!所以,这个眇,眯眼观看细察奥妙,比直接用妙字,更生动形象贴切。由此也足见作者姬昌的用字细心到位,别出心裁。


    IP属地:北京2楼2024-10-24 05:55
    收起回复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
      从一开篇,就是故意歪曲误导摸黑道学,把作者花费五千余言论述的非、恒道之道,胡扯成“不可道”,导致后人质疑道学自相矛盾:读老子\唐·白居易——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足证儒篡儒释为了绌道而故意歪曲误导读者的用心之险恶!
      紧接着,把无有的定义,错误断句成无名有名的注解,进一步歪曲原文成不知所云。
      再把作者由于观察无有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恒无恒有环境的需要:“欲也”,篡改成自相矛盾的恒无欲和恒有欲,以致原本定义无、有、无有成玄的全章变成了不知所云!可谓是谬论连连,一无是处!如此等等。
      所以,儒篡儒释所成的道德经,早已面目全非,不堪卒读。与道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问世就是歪曲污蔑罢黜道学而独尊儒术的儒家经典!必须正本清源,彻底废弃!


      IP属地:北京5楼2024-10-24 06:30
      收起回复
        无有断句和有名无名断句自古就争议。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中无是最原始的,可以确定无是道。可老子又说:道恒无名,无名之朴。再说“始”制有名,你不可能说这个“始”就是无,此处是无名才能“始制有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10-24 13:09
        收起回复
          对于真实视而不见,还以为自己不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24 13:27
          收起回复
            妙:要也。
            幽:要也。
            冥:幽也。
            确实没啥关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24 20:17
            回复
              帛书版好像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14 10:52
              收起回复
                回复大作家 ; 方圆天成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故
                ......................................常.................................常
                ......................................无.................................有
                ......................................欲,,,,,,,,,,道 可 道,,,,,,,,,,欲
                ......................................以,,,,,,,,,,名 可 名,,,,,,,,,,以
                ......................................观,,,,,.,,,玄之又玄,,,,,,,,,,观
                ......................................其.................................其
                ......................................妙.................................徼
                ........................................................................................................
                亚里士多德 ; 哲学是硏究存在之为存在者的科学。 康徳 ; 有 主体 客体 分离。


                IP属地:宁夏10楼2024-11-20 22:03
                收起回复
                  回复楼主;大作家!方圆天成;两者同出是指两种哲学体系同出。对照哲学体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家自我体系;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它方案同岀都是读不懂第一章
                  的瞎猜测!方圆天成 大作家你去过 众妙之门 吗?


                  IP属地:宁夏11楼2024-11-21 21:04
                  收起回复
                    从古至今,许多问题本来简单,是谁非要搞成弯弯绕?
                    道——道路——人类活动的共同轨迹——宇宙运动的一般规律;
                    名——名称——具体事物的区别特征——宇宙运动的特殊迹象;
                    道可道,非常(恒)道——一般,现在可以视为一般,但不是永远的一般(可以演化为特殊);
                    名可名,非常(恒)名——特殊,现在可以视为特殊,但不是永远的特殊(可以回归于一般);
                    无名,天地之始——没有任何特殊的一般运动状态,是天地宇宙的起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一旦演化出特殊运动,那就是所谓的物质,所以特殊运动是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所以,我们常常要从无名(一般)之处探寻,目的是,找出规律;
                    常有,欲(也),以观其徼——常常又要从有名(特殊)之处观察,目的是,找出实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种方式针对的都是同一客观对象,只是思路各异(却殊途同归)。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样需要深入,深入而再深入,才是获得一切真理的不二法门。
                    理论+实证,这就是老子倡导的研究方法,至今为止绝对正确。呵呵,有谁说不?


                    IP属地:浙江12楼2024-11-22 00:55
                    收起回复
                      回复楼主;箸书家;方圆天成;天成硬生生地说;两者同出是 有 无。道是无 ,是天地母,
                      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天成这种解读!是地道滴 对道德经 ;不懂裝懂!


                      IP属地:宁夏13楼2024-11-22 20:54
                      收起回复
                        象虽万变,其质相同,此谓玄同。
                        两种观点,看似天差地别南辕北辙,但归根究底,却出自同一目的。
                        表象千差万别,道理却是相同。正如都是为了拯救危机,不同势力却可以做出完全相悖的策略,最后为理念打得头破血流一样。
                        所以,
                        道家才会有“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会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会有“遁去的一”,会有“同出异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本质,名是描述。
                        描述一定能完全等同于本质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至少以目前人类的水准是不可能的。
                        数学的本质不是数字,而是描绘世界的本质及一切的学问。人们能描述出来的数学是自己能观察验证不言自明并基于以上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那么人类无法感知的那一部分又该怎么办呢?所以,即使数学的本质期望是完备的,但是人们能描述出来的数学却是残缺不全漏洞百出的。
                        这就是道和名的区别。
                        同样的道,不同的人会描述出不同的样子,听上去彼此之间可能还会截然相反,毫无关联,但是本质上,其实他们在描述同一个本质,只不过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三观、认知和专业,把这个相同的本质,描述成了不同的样子。
                        所以,同出,而异谓。
                        这些千差万别的万象相互交织,就成了我们面前纷纷扰扰的红尘人世。交织的形式越复杂,看清本质的难度就越高,最终就越容易迷失在森罗万象之内。
                        线团纠葛被缠成结,有的人手笨解不开,于是这个结对于这个解不开的人而言就成了不变的真理,处世的准则。
                        问题在于,你解不开,不等于别人也解不开。于是,你言言之凿凿不可动摇的真理,在能解开这个结的人眼中,P都不是。
                        最终,你的观点和能解开结的人的观点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但是,本质上呢?你们所处理的交织的线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才称得上虚怀若谷,心中天地。
                        把道的解释局限在有和无间打转讨论,执着在文章断句这些表象上浪费时间,这么说不是错,只是太肤浅罢了。


                        IP属地:山东14楼2024-11-23 10: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