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谢吧主的认可,在隐退半年之久偶然得了小吧主。所以为归来讲点可能有用的干货。
诗词以它独特的格式规则韵律在固有的书面用语中提炼而来,它也应当为拥有固有书面用语知识人群所能感受和阅读的,起码在借以注释的情况下能懂其大概。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学子(范以高中生为基准),他是能够看懂的,至于境界的领会和内心的感悟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放在古代,就应当是科举考试等入过学堂之人能够读懂。如若不是如此,古代之诗人便不能令其名诗传阅坊间,名扬天下,亦不能于千年以后被我们熟知并认可。
这便引出一个问题——古今书面语的变迁。从诗经到魏晋,从唐诗到宋词,以致后来的元曲以及现代诗,书面语的差异感受就不必一一论证了。
对于写诗,从而有如下分歧,是写古诗所用书面语之诗,还是当代书面语之诗?
答案是两者皆可,但有区别。考古学者会有学术类的成就,但学术类作品的阅读量和流通性如何就不言而喻了。新诗类作品至少在阅读量和流通性具有绝对优势。(如果古代书面语可以统称为古诗,现代用语是否就是新诗呢,暂且如此)
然而有趣的一点是,就当代流通性而言,并不是新诗特有,而是大部分所能见到的古诗也有,并且这是大部分古诗得以能够让我们看到的重要原因。有一点泾渭分明的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几乎全是有着现代书面语流通属性的诗。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写呢?这个问题然后导致了另一个两极分化的问题,沦为打油和宁愿考古(兴趣所致考古的不在此列)。
现代诗亦有它的风采,所以打油诗它应该只是一个纯水平问题,而非题材用字的基本问题。
怎么写好一首具有流通性,通俗而又不俗气的诗呢?我想,起码有一点,不急于写成,诗应当如品茶,和雨对奕慢中出。至于这部分云云,可期后以待。
ps:拥有现代书面语特性的古诗,亦视为其使用的是现代书面语。但此类古诗的文化背景等等又与现代用语有差别。
诗词以它独特的格式规则韵律在固有的书面用语中提炼而来,它也应当为拥有固有书面用语知识人群所能感受和阅读的,起码在借以注释的情况下能懂其大概。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学子(范以高中生为基准),他是能够看懂的,至于境界的领会和内心的感悟那是另一回事。如果放在古代,就应当是科举考试等入过学堂之人能够读懂。如若不是如此,古代之诗人便不能令其名诗传阅坊间,名扬天下,亦不能于千年以后被我们熟知并认可。
这便引出一个问题——古今书面语的变迁。从诗经到魏晋,从唐诗到宋词,以致后来的元曲以及现代诗,书面语的差异感受就不必一一论证了。
对于写诗,从而有如下分歧,是写古诗所用书面语之诗,还是当代书面语之诗?
答案是两者皆可,但有区别。考古学者会有学术类的成就,但学术类作品的阅读量和流通性如何就不言而喻了。新诗类作品至少在阅读量和流通性具有绝对优势。(如果古代书面语可以统称为古诗,现代用语是否就是新诗呢,暂且如此)
然而有趣的一点是,就当代流通性而言,并不是新诗特有,而是大部分所能见到的古诗也有,并且这是大部分古诗得以能够让我们看到的重要原因。有一点泾渭分明的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几乎全是有着现代书面语流通属性的诗。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写呢?这个问题然后导致了另一个两极分化的问题,沦为打油和宁愿考古(兴趣所致考古的不在此列)。
现代诗亦有它的风采,所以打油诗它应该只是一个纯水平问题,而非题材用字的基本问题。
怎么写好一首具有流通性,通俗而又不俗气的诗呢?我想,起码有一点,不急于写成,诗应当如品茶,和雨对奕慢中出。至于这部分云云,可期后以待。
ps:拥有现代书面语特性的古诗,亦视为其使用的是现代书面语。但此类古诗的文化背景等等又与现代用语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