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0,360贴子:16,766,109
  • 18回复贴,共1

【西哲】“物”和“物质”的区别是什么?“物”何以成为“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物”和“物质”这两样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但是经常有人将这二者混淆,甚至有人认为这二者是一个意思,所以这篇帖子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样的偏误,以下是具体阐述:
比如“杯子”我们会说它是一个“物”,假如有人问“杯子”是什么?恐怕某些人就会回答“杯子”就是指构成了“杯子”的基本粒子,但是这根本没有触及到“杯子”的本质,这只是回答了“杯子”的“质料”,“质料”是“物质”但却不是“物”;因为“杯子”之为“杯子”从来不是因为“杯子”由什么材料构成,因为无论是“纸杯”,“塑料杯”,“玻璃杯”,它们都是“杯子”
还有一些人会回答“杯子是指装液体的容器”,这的确更加合理,但是我们当再去追问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容器”的时候,这样子似乎就会陷入一种“无限追问”当中,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连“杯子”是什么都不清楚,这依然没有抓住“物”的本质
而之所以会陷入以上荒谬的境地,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杯子”之为“杯子”从来不是因为“杯子”自身如何,而是它在与人的交互中才成其为“杯子”,当我们把它拿起来喝东西的时候,那它就是杯子,而没有使用它的时候,或者说没有与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的时候,那它就是一堆无意义的“质料”;换句话说,当我改变和它发生关系的方式的时候,“物”也改变了自身,比如说“纸杯”我也可以把它一把火烧掉,那么它充当的角色也不再是“杯子”,而是“燃料”
综上所述,任何“物”的存在当然需要“质料”,也就是“物质”,但是“物”和“物质”却没有必然的关联,“物”必然地指涉了与人的关系,这样“物”才实现了自身,“物”才是“物”;不仅如此,人在与“物”的交互当中,不仅认识到了“物”,也认识到了“自己”具有的能力,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性力量#物# #物质# #实践#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27 16:28回复
    少见的学术帖。


    IP属地:陕西2楼2024-09-27 17:40
    收起回复
      质 = “塑料杯”,“玻璃杯”。这种理解对吗?


      IP属地:陕西3楼2024-09-27 17:42
      回复
        “物”, = “杯子”?这种理解对吗?


        IP属地:陕西4楼2024-09-27 17:43
        回复
          不要纠结,实用下诞生的语言本就因社会的混沌而混沌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7 20:00
          回复
            物必然指涉与人的关系吗,个人不太认同。比如木头,石头,氧气。若称之为物,当人类不存在,它们依然可以存在而无法指涉与人的关系;若彼时它们不再为物而为物质,
            假如物会因为不再与人类有交互而无法“实现自身”,那物质又为什么会与之区分开而可以“实现自身”?
            假如将“与人类没有交互时依然可以实现自身”的定义为物质反之为物,那木头这些为什么与人类没有交互时就无法实现自身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9 13:13
            收起回复
              【西哲】“物”和“物质”的区别?西哲的对应词是哪个(德文还是英文)?翻译过来有没有改变, 有没有上下文。
              问“杯子”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论述过类似讨论, 杯子就是理念(无关对错);
              亚里士多德发展成“质料和形式” 这也是“二元论的源头之一”
              它在与人的交互中才成其为“杯子”涉及海德格尔的理论;“在世界之中,生活世界”; 举个例子 大学讲台我们都不假思索的知道,但把它放到亚马逊雨林没有接触过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那里面的人可能认为它是神降下来的礼物,祭祀用品等; 物是什么?举个例子 课桌在我们正常年度是用来座的,但在文革时期 它就是阻止学生冲击掩体;
              “物”是处于遮蔽于澄明之间的争执; “纸杯”当你用来喝水的时候就遮蔽了它的“燃料”;总之你站的角度不同一些看法也不同,你说它到底是社么?是处于遮蔽于澄明之间的争执~
              “物”和“物质”的区分? 哲学上有没有定义,不清楚;以上我也不知所云~~


              IP属地:江苏7楼2024-09-29 15:31
              回复
                的确是这样,一般人观察事物喜欢把“自己”这样的主体去掉,比如客观世界,如果真有客观世界,那么必然存在一个“上帝”颁布了一个“客观”的世界给我们,然而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感受是由于人的五感所感知,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去建构,从来没有什么“客观的”。
                包括我们经常说的“物质世界”在哲学上也是非法连用,正是“人心”的区分才有世界,“物质”怎么可能是“世界”,就好比杯子之所以是杯子,是因为人的意识将它从“诸存在者”中区分开来了,然后再以命名为“杯子”,没有人就没有一个万物的世界。
                许多人受到朴素和机械唯物论的影响,认为物质是摆在那里供人打量的实体,而不承认人的的意识能动性,就比如我问为什么万物会运动,你只要站在物质的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都会陷入形而上学,但在辩证唯物看来,正是人的意识观察才有了万物的运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30 02:35
                回复
                  所以这就是,“实践本体论”的含义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30 08:34
                  回复
                    说到底物质是什么,必修四里描述的什么“不依赖感觉反应而客观存在”这样的描述完全就是一句“A=A”的废话,就算如此,在费希特那里这个第一定律还是一种唯心的自我所设置的,结果必修四的唯物究其到底居然是唯心主义。
                    与之相对,意识又是什么呢?为物质所组成却全然不能还原成物质。
                    我现在的想法只能稍微借用康德的物自体了,物质大概就是“自在”存在,意识则是“自由”存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30 0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