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规划、计划以及进行日常管理和决策时,都需要借助统计数据来评估现状、预测未来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例如,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会参考GDP、失业率、物价指数等统计数据来评估经济运行状况,进而制定和调整政策。基于统计数据的重要地位,我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数据收集时自然会有周期漫长、数据量大的特点,尤其当遇到数据与政绩挂钩时,部分居心不良的人会通过数据造假的手段牟取便利,数据不实进而导致政策制定偏移国情,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因此,对数据造假行为“重拳出击”势在必行,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统计行为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统计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中,再到近期9月9日获悉的统计法修正草案进行二次审议,增加相关制度刚性约束的消息,我国在规范统计行为,保证统计真实性一直走在法治化的路上。通过统计法案的一步步完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保障、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得到了维护、促进了科学决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以及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它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法律保障和基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统计法修正草案将会顺利通过二次审议,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统计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之中,再到近期9月9日获悉的统计法修正草案进行二次审议,增加相关制度刚性约束的消息,我国在规范统计行为,保证统计真实性一直走在法治化的路上。通过统计法案的一步步完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了保障、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得到了维护、促进了科学决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以及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它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法律保障和基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统计法修正草案将会顺利通过二次审议,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