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悬而未决,去职还家的日子到底不好过。不过现今还算安定,家中又有稚儿绕膝,王基心中亦算是宽慰些许。
这日无事,王基便打算静坐温书,则见王粲蹦跶到书房里来,看这架势,估摸是准备捣乱。王基一向娇宠女儿,王粲虽淘气了些,却也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来,老父亲总是笑着抚抚她的头,说下次莫再如此了,母亲要担忧的。她便乖巧称是。
粲儿莫闹,来听阿父讲讲诗经。
王粲自然愉快地应了。
她先已认得不少字,算来今年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王基通晓经书,便想着先启蒙她些。于是翻开书卷,领她吟诵: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王粲便跟着诵道: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声音清亮。他点了点头,又为她释了郑笺内容:“此言能寻法度者。今既嫁为大夫妻,能循其为女之时所学、所观之事,以为法度。”
王粲听得,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不好。”
对自家女儿当然不能像对付王子雍一样——王基便笑,粲儿你可说说,为何不好?
“……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善辩,皱起眉头思索着。又在脑海中过一遍方才听得的原文,仍是想不好怎么论理,便忽地抛开话题,从袖中掏出个荷包来,向王基道:“阿父你看,粲儿亲手绣的,好看么?”
当然好看,粲儿心灵手巧。
阿父,你说女子十年不出,学女事,供衣服,观祭祀;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是大夫之妻寻常应有的法度,那我若嫁得夫婿时,他还会夸赞我这般心灵手巧么。
王基听了她这番虽然前后有些不太搭调的论驳,心中也明了了她七八分心思。他叹口气,拍拍女儿的肩,道。阿父宦海浮沉,亦是为了你们不受委屈——粲儿,以后若是可以,便也依着你心中自己的意思,去成为自己吧。
又是一声长叹。
她说的是爱,或者更多地说,是自由。像那故乡东莱郡上翔集的海鸥鸟,远看是成群结队的小生灵向海边橘红残霞飞去了,近看却凶恶得很,能一口吞下整只老鼠。
……什么老鼠不老鼠的?怎么会想到这里来呢?
凌乱不成章的记忆也终于湮灭在正始十年某一天的晚霞里。
王粲仍旧是那个乖巧又调皮的孩子。虽则学仪礼学经书学女工每日忙得火热,仍然有些顽童的脾性,闲来玩耍除了爬高摸低,多是与那年纪相仿的侄儿王廙各持着小木剑对打。一招一式,倒还学得有些模样。那年逾八十却仍然精神矍铄的祖母立在院中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真个是天伦之乐。阖家团圆且皆是身体康健,又如何想到日后会忧伤那等呢。
王廙打不过时,便向祖父告起状来,说小姑姑欺负他,王粲这回辩才倒是长进了不少,还装模作样在王基面前搬出孝经,说王廙应当尊让长辈,乃是美德,如何如何……
最后祖孙三代都一齐笑出声来,孩子之间到底是不记仇的,更何况王粲还给他也分了加过蜜水的豆汤呢。
是怎么分的呢,王粲道,祖母年纪大了,要给她特地撇去豆皮的;母亲操持家务不易,要给她加了蜜水的:父亲每天工作辛苦,多为他盛些干货,用大碗;还有兄长……
小姑姑,那我呢。王廙扒着灶台问她。
你呀,学学孝敬长辈,有这碗小的喝就行啦。王粲说着推过去一碗给他,他抿了一口,又从王粲碗里舀了勺尝,沉默一会才道。
小姑姑,你到底是王粲还是孔融啊。
王粲便佯作怒意,拍了拍桌子,道。
阿廙,不准调笑!
她那时眉梢挑了挑,眉眼间便更像有些王基了。
对了,哪来的豆子啊?
还是说到她跟王廙打架那会儿。王基见了,只道是稚子作戏,童真可爱,却也有些教导之意,于是画了沙盘地图,数豆为军,教他们看些兵书,学些兵法之类。王粲和王廙学了这般,只觉更胜围棋,闲来便扮作将军,纸上谈兵。说实话,最后常是损兵折将,双双便宜了别国。然而纵览山川,谋筹画略,实在有趣。反正王基并不指望这两个孩子以后能带兵打仗,无非是知行合一,启发开智,能学得随机应变罢了。
好……可是那真的是我么。记不得了。
王粲猛然醒来。又听女使和刘氏夫人在唤,说要一同赶市集去。
那市上有卖梳子的,做个鱼形,她却不认得是什么鱼,问了刘氏:
白漆青背,翘嘴短尾——这是鲦鱼。
可是《庄子》中的鲦鱼么?刘氏便又道,鲦鱼善游,出睢水,向濠梁,自得自在,放旷无拘,正似女仪论书之言。
论书,如何论书。她终还是抛了儒学,心中向着蒙邑先生,一则避世,二则自解,聊以忘忧——便自沉在幻梦中了。
她叹。我困于方圆,无处可去。鱼儿顺水而游,江河无阻,鲦鱼似我?我似鲦鱼?
刘氏便打趣哄她,女仪不知,蒙县人呼鲦鱼为粲子,粲条,想是与女仪命中有缘呢。
既然有缘——买下吧。
那柄可爱的鱼梳便随着她手裁的夏衣,游到远方的稚子手里,扯去他头上的烦恼丝,理顺他心中的不平事,纵是因年久折作了半个,也教那少年同环玦一般佩在腰间。
那又是谁的衷情呢。
于是她信中所说的——阿廙的豆兵,还有庄夫子的蛱蝶,梁园里的白兔都蓦地起了身来,一个挨着一个,纷纷乱乱,撞破不知第几重的梦境。
这日无事,王基便打算静坐温书,则见王粲蹦跶到书房里来,看这架势,估摸是准备捣乱。王基一向娇宠女儿,王粲虽淘气了些,却也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来,老父亲总是笑着抚抚她的头,说下次莫再如此了,母亲要担忧的。她便乖巧称是。
粲儿莫闹,来听阿父讲讲诗经。
王粲自然愉快地应了。
她先已认得不少字,算来今年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王基通晓经书,便想着先启蒙她些。于是翻开书卷,领她吟诵: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王粲便跟着诵道: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声音清亮。他点了点头,又为她释了郑笺内容:“此言能寻法度者。今既嫁为大夫妻,能循其为女之时所学、所观之事,以为法度。”
王粲听得,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不好。”
对自家女儿当然不能像对付王子雍一样——王基便笑,粲儿你可说说,为何不好?
“……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善辩,皱起眉头思索着。又在脑海中过一遍方才听得的原文,仍是想不好怎么论理,便忽地抛开话题,从袖中掏出个荷包来,向王基道:“阿父你看,粲儿亲手绣的,好看么?”
当然好看,粲儿心灵手巧。
阿父,你说女子十年不出,学女事,供衣服,观祭祀;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是大夫之妻寻常应有的法度,那我若嫁得夫婿时,他还会夸赞我这般心灵手巧么。
王基听了她这番虽然前后有些不太搭调的论驳,心中也明了了她七八分心思。他叹口气,拍拍女儿的肩,道。阿父宦海浮沉,亦是为了你们不受委屈——粲儿,以后若是可以,便也依着你心中自己的意思,去成为自己吧。
又是一声长叹。
她说的是爱,或者更多地说,是自由。像那故乡东莱郡上翔集的海鸥鸟,远看是成群结队的小生灵向海边橘红残霞飞去了,近看却凶恶得很,能一口吞下整只老鼠。
……什么老鼠不老鼠的?怎么会想到这里来呢?
凌乱不成章的记忆也终于湮灭在正始十年某一天的晚霞里。
王粲仍旧是那个乖巧又调皮的孩子。虽则学仪礼学经书学女工每日忙得火热,仍然有些顽童的脾性,闲来玩耍除了爬高摸低,多是与那年纪相仿的侄儿王廙各持着小木剑对打。一招一式,倒还学得有些模样。那年逾八十却仍然精神矍铄的祖母立在院中笑眯眯地看着他们,真个是天伦之乐。阖家团圆且皆是身体康健,又如何想到日后会忧伤那等呢。
王廙打不过时,便向祖父告起状来,说小姑姑欺负他,王粲这回辩才倒是长进了不少,还装模作样在王基面前搬出孝经,说王廙应当尊让长辈,乃是美德,如何如何……
最后祖孙三代都一齐笑出声来,孩子之间到底是不记仇的,更何况王粲还给他也分了加过蜜水的豆汤呢。
是怎么分的呢,王粲道,祖母年纪大了,要给她特地撇去豆皮的;母亲操持家务不易,要给她加了蜜水的:父亲每天工作辛苦,多为他盛些干货,用大碗;还有兄长……
小姑姑,那我呢。王廙扒着灶台问她。
你呀,学学孝敬长辈,有这碗小的喝就行啦。王粲说着推过去一碗给他,他抿了一口,又从王粲碗里舀了勺尝,沉默一会才道。
小姑姑,你到底是王粲还是孔融啊。
王粲便佯作怒意,拍了拍桌子,道。
阿廙,不准调笑!
她那时眉梢挑了挑,眉眼间便更像有些王基了。
对了,哪来的豆子啊?
还是说到她跟王廙打架那会儿。王基见了,只道是稚子作戏,童真可爱,却也有些教导之意,于是画了沙盘地图,数豆为军,教他们看些兵书,学些兵法之类。王粲和王廙学了这般,只觉更胜围棋,闲来便扮作将军,纸上谈兵。说实话,最后常是损兵折将,双双便宜了别国。然而纵览山川,谋筹画略,实在有趣。反正王基并不指望这两个孩子以后能带兵打仗,无非是知行合一,启发开智,能学得随机应变罢了。
好……可是那真的是我么。记不得了。
王粲猛然醒来。又听女使和刘氏夫人在唤,说要一同赶市集去。
那市上有卖梳子的,做个鱼形,她却不认得是什么鱼,问了刘氏:
白漆青背,翘嘴短尾——这是鲦鱼。
可是《庄子》中的鲦鱼么?刘氏便又道,鲦鱼善游,出睢水,向濠梁,自得自在,放旷无拘,正似女仪论书之言。
论书,如何论书。她终还是抛了儒学,心中向着蒙邑先生,一则避世,二则自解,聊以忘忧——便自沉在幻梦中了。
她叹。我困于方圆,无处可去。鱼儿顺水而游,江河无阻,鲦鱼似我?我似鲦鱼?
刘氏便打趣哄她,女仪不知,蒙县人呼鲦鱼为粲子,粲条,想是与女仪命中有缘呢。
既然有缘——买下吧。
那柄可爱的鱼梳便随着她手裁的夏衣,游到远方的稚子手里,扯去他头上的烦恼丝,理顺他心中的不平事,纵是因年久折作了半个,也教那少年同环玦一般佩在腰间。
那又是谁的衷情呢。
于是她信中所说的——阿廙的豆兵,还有庄夫子的蛱蝶,梁园里的白兔都蓦地起了身来,一个挨着一个,纷纷乱乱,撞破不知第几重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