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3贴子:108,598

分享一个观点:不评判的观察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评判的观察确实是智慧的最高境界。这种观察方式超越了常规,通过摒弃主观判断和过去的记忆,使我们能够完整、清晰地觉知真相。不带评论的观察要求我们在观察时全神贯注于当下所观察的事物,不加入任何主观判断,从而避免误解和错误的评论,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观察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感受、完整觉知,还能改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带评论的观察之所以被认为是智慧的最高形式,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种观察方式要求我们在观察时摒弃“我”的存在和过去的记忆,全神贯注于当下所观察的事物,不做任何主观判断。通过这种修炼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这种能力,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克里希那穆提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都强调了不带评论的观察的重要性,并通过修炼方法帮助人们培养这种能力。克里希那穆提提倡破除自我感,全神贯注于所观察的事物上,而卢森堡博士则强调区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建议在沟通中专注于观察对方的生存状况、内心感受、愿望和需求,而不是妄加评论。通过倾听和理解对方,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总之,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通过修炼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这种能力,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改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8-17 11:35回复
    接下来贴一篇相关的文章,文末会说一下自己的解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7 11:35
    回复
      前言:
      维吉尼亚·萨提亚以家庭治疗闻名于世,是家庭治疗的先驱。但也有人把她的理论和实践归结为沟通学派,因为萨提亚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姿态”就是萨提亚模式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调整沟通姿态来提高自我价值是萨提亚个人成长模式的一条主线。
      本章主要介绍一般性的沟通交流中常见的问题和改善方法。本文中案例均引用自《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第六章。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8-17 11:36
      回复
        如果说不随便评价他人,是一种修养;那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就是一种修行。不带评价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8-17 11:37
        回复
          01
          先说一个案例:
          16岁的儿子在某个周五的下午五点半左右问道:“爸爸你今天晚上做什么呀?”
          父亲特德回答道:“你用吧!”
          儿子汤姆说:“我没什么要用啊。”
          特德被激怒了,呵斥汤姆说:“没亊你干嘛问?”
          汤姆也很气愤地说:"我干嘛一定要有事啊?”
          他们在说什么呢?原来是汤姆想要知道爸爸晚上会不会去看他打篮球。但是他没有直接问,因为害怕爸爸回绝,所以就用了暗示法。
          当然,特徳知道他的儿子正在向他发出暗示,但他以为儿子是想要用家里的车。汤姆认为爸爸是在拒绝自己,而特德又觉得儿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激。
          这段对话的结局是父子俩都很生气,都觉得对方不够关心自己。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17 11:37
          回复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啊?清官难断的往往就是这类家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个案例里有两个典型的沟通陷阱,第一个叫做“先入为主的理解”。特德先入为主的认为儿子想要用家里的车,这种理解引发了自己的情绪。
            掉进这种沟通陷阱的人很多,下边这个案例也属于这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8-17 11:37
            回复
              一位年轻的母亲,她非常渴望能够解答她儿子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一天,她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
              儿子问她:“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呀?"请相信我,她尽了全力向儿子解释"人之初”的问题。
              当她讲完之后,他的儿子极度困惑地问道:“我的意思是,我们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来这里的呀?"(这家人几个月前刚搬到这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8-17 11:38
              回复
                另一个沟通陷阱是“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儿子汤姆认为爸爸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
                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人们总会认为“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或者“如果你在乎我就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有时甚至自己什么都不说,也觉着对方应该明白自己的意思。
                下面这个例子属于这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8-17 11:38
                回复
                  一位年轻人,他的母亲指责他在出门的时候没有按照约定通知她。
                  相反的,这位年轻人坦然地告诉母亲:“你那天看到我熨衬衫了呀,你知道如果我熨衬衫就肯定要出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8-17 11:38
                  回复
                    在亲子关系案例里,大量充斥着这种对话。有无数的人、无数次的落入上边这两种沟通陷阱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8-17 11:39
                    回复
                      02
                      沟者渠也,通者连也。
                      良好的沟通就是建立交流渠道,让彼此心意相通。这需要对话双方有活在当下的能力。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8-17 11:39
                      回复
                        只是人们往往会在沟通的管道中加入自己的“评价”,制造了沟通陷阱。这个评价并不是“苹果好吃,香蕉难吃”这种评价,而是“他真是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人”这种自我对话的心理活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8-17 11:39
                        回复
                          这种心理活动会在潜意识里无数次的自动发生,连自己也不知道。这种“评价”让自己离开了当下正在发生的对话,去到了过去或者未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8-17 11:40
                          回复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等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全部的表达信息=7%的语言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情绪及肢体语言信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8-17 11:40
                            回复
                              是不是太出乎意料了?为什么语言信息只占7%?少的太措不及防了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8-17 1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