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折腾了一段时间的音响,说下实际感受,原来一直听大耳的,算是为了保护听力和想要闲暇时能和朋友家人一起听会歌,看个电影。所以准备入手音响。
2、从原来的桌面音响看到了客厅音响,还折腾了解码(小尾巴,飞傲的K5/k7,钰龙的欧若拉),最后也就留了小尾巴(有比较明显效果的是钰龙欧若拉,但感觉自己的音响的价位没必要配太贵的解码,音响最后留了漫步者S2000,小尾巴的听感也够用了)。还看过一个吧友的心得分享,说一万以下没必要太在意解码,提升效果有限,把钱花在音响,功放上提升更明显,很认同。
3、自己的需求(音乐和电影举例)。在你真正使用音响前,其实自己还真不一定对自己的需求有明确的认知。原来想的是听音乐效果一定要好,随便那个音响看电影那指定比电视笔记本好多了。试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对音乐的要求没那么高,对看电影的效果比预期的高。所以加了个能分频的低音炮,才算满意。
4、选择什么样的音响,要不要加低音炮等等。每个人的“听音需求”其实是不一样。你用S2000感觉就够了,别人就不一定感觉够用。(别人的推荐是以他自己的听感为基准的,当然和大多数人一样试听的地方都没有,别人的推荐最起码是个很好的参考,最起码不会推荐很坑牌子,算是能避坑吧)。
5、折腾到这里就算暂时到头了,准备安心的听2年音乐,看看电影。等过2年钱包鼓起来了,再考虑升级的事情。(这个折腾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摄影中的器材党的感觉,对折腾器材的兴趣还大于摄影本身的兴趣。)
6、最后想说,回归音乐、电影的本身。在自己的钱包承受范围内,无论是几百的配置,几千的,还是几万的,效果满意也好,还不够满意也好。能静下来,自己一个人,或者配着朋友家人一起看看电影,听听歌的氛围和过程,才是买音响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