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
-
建设目标:到2023年,创建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搭建需求平台,对接圈内企业需求,服务圈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2000次。
到2026年末,实现生态圈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海洋装备、信息导航等主导产业规模实现13亿元。实现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0个,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吸引和集聚1200名高层次创新专家及创业企业家为主的高层次人才,新增高新企业50家,其中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集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1000家,引进培育10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转化科技成果2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
-
“五区联动”实现科教及产教融合
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规划范围为先锋路、宽城街、大方里街、东直路和南直路的围合区域。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软件、创意设计、冰雪艺术等产业发展。从空间布局上围绕哈尔滨工程大学,形成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聚集区、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创新创业拓展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升级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核心科技创新集聚,哈工程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强化“众创-孵化-加速-产业”载体,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集聚区重点深化校地企业深度融合,构建JM融合示范区、校企新型研发机构、中试生产共享共建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三区联动发展。以TOD创新创业拓展区为依托,探索城市应用场景建设,以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为依托,提供高端人才集聚高品质生活区,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激活创新活力,实现五区联动,相互支撑,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
-
根据方案,环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肩负九项重点任务,即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环哈工程未来产业科技园区;打造“黑龙江(道外)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示范区”;建设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科技街区;建设龙江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建设龙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建设龙江JM融合资源共享大平台;联合龙江JM融合企业成立特种装备联合研究院;建设龙江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
建设目标:到2023年,创建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搭建需求平台,对接圈内企业需求,服务圈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2000次。
到2026年末,实现生态圈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海洋装备、信息导航等主导产业规模实现13亿元。实现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0个,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吸引和集聚1200名高层次创新专家及创业企业家为主的高层次人才,新增高新企业50家,其中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集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1000家,引进培育10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转化科技成果2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
-
“五区联动”实现科教及产教融合
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规划范围为先锋路、宽城街、大方里街、东直路和南直路的围合区域。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软件、创意设计、冰雪艺术等产业发展。从空间布局上围绕哈尔滨工程大学,形成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聚集区、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创新创业拓展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升级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核心科技创新集聚,哈工程科技园创新簇群启动区强化“众创-孵化-加速-产业”载体,龙江工程师学院融合创新集聚区重点深化校地企业深度融合,构建JM融合示范区、校企新型研发机构、中试生产共享共建等,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三区联动发展。以TOD创新创业拓展区为依托,探索城市应用场景建设,以龙江青年才俊创新创业区(小镇)为依托,提供高端人才集聚高品质生活区,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创新核心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激活创新活力,实现五区联动,相互支撑,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
-
根据方案,环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肩负九项重点任务,即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完善双创服务体系,建设环哈工程未来产业科技园区;打造“黑龙江(道外)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示范区”;建设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科技街区;建设龙江中小企业科技快响中心;建设龙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交易中心;建设龙江JM融合资源共享大平台;联合龙江JM融合企业成立特种装备联合研究院;建设龙江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育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