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348贴子:2,989,296

道德经首章的阅读体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删。


IP属地:辽宁1楼2024-03-01 21:24回复
    我学习只要找到关键的东西即可,把关键的东西学会了其它的可以暂时省略。
    道德经最关键的东西就是道德经首章,只要把它学会了就一通百通了。


    IP属地:辽宁2楼2024-03-01 21:25
    回复
      《道德经》首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辽宁3楼2024-03-01 21:26
      回复
        《道德经》是讲哲学的。
        哲学是什么?
        是讲人对世间事物的认识的,是讲用什么方法才能有一个更聪明的思路,怎样用一个最简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知识。
        哲学又是抽象的,既有对立的矛盾的,而又是统一的
        那就从矛盾对立的双方说起。
        在这段道德经的首章看,我把原文的格式改变了,每一行都是以对立矛盾的双方所组成的。
        前三行说的是:
        第一行是道和名(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
        第二行是无和有。
        第三行是用两个形容词的字,来形容“无”和“有”的区别。就是“妙”和“缴”。
        第四行和第五行是说这两个重要的对立的矛盾的概念,又是统一的(甚至是协调的)。


        IP属地:辽宁4楼2024-03-01 21:28
        回复
          4楼能看懂吗?
          其实能看懂的自然能看懂。
          看不懂的自然看不懂。
          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分层次的,高层次的;低层次的。抽象的;具体的。高智商的;低智商的。
          那么高层次的高智商讲给低层次的低智商听,结果会怎么样?
          自然低层次的听不懂了,他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种听不懂,就是“道”,也是“无”,还有就是“空”。
          比如问:《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不懂的人自然会说讲的是“道”,在就会说讲的是“无”(无法理解、无法言传,或者无就是什么也没有等等),还有就会说讲的就是“空”(空空如也的意思吧?什么也没有、大脑一片虚空······等等)。
          这都是智商不够的低智商理解不了高智商的讲解的表现,他们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表达。
          这就是形而上和行而下的区别。
          道,是形而上;名,是行而下。
          无,是形而上;有,是行而下。


          IP属地:辽宁5楼2024-03-01 21:30
          收起回复
            其实“道”“无”“空”不仅是低层次的无法理解的人对哲学内容的无法理解的形容,
            还是高层次的智者,用形而上的抽象的文字,来代替更高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


            IP属地:辽宁6楼2024-03-01 21:31
            回复
              哲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
              1本质。
              2现象。
              本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象只是表面现象,是以人的主观直觉为前提的暂时的表面现象而已(相对于客观本质来说现象只是假象而已)。
              这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对立的(比如现象是假象本质是真像,假象和真相当然是对立的矛盾的了)。
              但同时又是统一的(比如太阳从大地的东方升起,又从大地的西方落下这一现象,可以使人产生很多的主管直觉思考,绝大多数的对于这种现象的主观认识都是错误的,直到现代才产生了更客观的科学结论)。
              所以高层次的现象是接近于本质的,当然最高层次的现象是和本质统一的。
              《道德经》首章说的就是哲学的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区分的论证的论述的道理。
              那么把以上的概念区分带入《道德经》首章:
              “道”就是事物的本质。
              “名”就是事物的现象。
              “无”就是事物的本质。
              “有”就是事物的现象。
              不过这个“道”是最终的事物本质文字表达,这个“无”是抽象含蓄的事物本质的表达。
              由于“道”是最终的事物本质的表达,所以与这个“道”最接近的现象“名”就是最接近本质的现象了。
              用“老子”的话说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语意翻译是:
              “道”这个事物本质是最高层次的本质,所以不是平常的本质,不是一般的本质;
              “名”这个事物现象是最高层次的现象,所以不是平常的现象,不是一般的现象。(这个最接近本质的现象“名”是最接近本质的现象)


              IP属地:辽宁7楼2024-03-01 21:32
              收起回复
                继续解读道德经的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哲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概念是:
                1本质。
                2现象。
                这两大概念是如何分类带入这句话中的?
                首先,“道”是代表事物本质的抽象文字表达,这个好理解。
                那“名”是事物的现象怎么解释?
                现代的百度搜索,名:1.名字;名称。2.命名;取名。3.名字叫。4.说出。5.名义。6.以自己的名义占有。7.名誉。8.著名;出名。9.量词。用于人或名次。
                《说文解字》中的“名”:名,[武并切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对于这句话中的“名”,当你理解了这句话的语意之后,也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字义,但这句经典著作的语意总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总是应该有更确切的“名”字解释,暂时找不到。
                结合现代的解释和《说文解字》的解释,我取现代的4“说出”,和《说文解字》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都是说“名”这个字是具有“说出”的意思。
                当人看不清事务时,就用嘴说出他的感觉(就是这个意思)。
                “说出”就是语言表达,就是表达。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表达,都是表达。
                所以这里的“名”的字义是: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
                “名”在这句话中是现象的意思,“现象”怎么和“表达”相通的呢?
                很简单,事物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所展现给你的现象,也就是事物把他的具体现象表达给你看了。
                所以事物展现给你看的现象,也是事务表达给你的现象,这里的“表达”和展现的现象相通了。
                表达就是对现象的表达,表达和现象是相通的。
                “名”就是说出,“名”就是表达,“名”就是表达现象,“名”就是现象。
                至此,“名”解释清楚了。


                IP属地:辽宁8楼2024-03-01 21:34
                回复
                  8楼是对原文中的这句话中的“名”这个字的解释。
                  是具体直白的解释。
                  当你看懂了这段文章,看懂了这句话时,自然也就看懂了8楼的解释。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凭直觉看懂了,也就是靠悟性,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仅限于有悟性的朋友)。
                  所以不管是具体直白繁琐的思维论证也好,还是靠悟性也好,总之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这个“名”字是现象的意思。
                  最简单的解释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道”是本质;“名”是现象。


                  IP属地:辽宁9楼2024-03-01 21:36
                  收起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二句的解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以上对第一句的解读,也就明白了“道”是事物的本质;“名”是事物的现象。(“名”是事物的现象,也是一种表达,所以“名”既是现象又是表达)
                    这第二句的“无”和“有”就是第一句中的“道”和“名”的另一种抽象的表达。
                    “无”就是事物的本质;“有”就是事物的现象。
                    “无,名天地之始”是说:
                    从事物的本质来看,就像是说出(表达)天地的开始一样,天地的开始是无法看到的,所以天地的本质永远也弄不清楚(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事物的本质的研究是无穷尽的,当然也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有,名万物之母”是说:所有的事物的现象是具体直白的真实的,就像母亲一样的真实。
                    “无”和“有”就像“道”和“名”一样,一个是万物的本质;一个是万物的现象。
                    是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又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这里的“始”是一种形容,是形容(抽象性而上的)本质是无穷进的,永远也追寻不到的,就像无法追寻到天地是怎么开始的一样。
                    这里的“母”是一种形容,现象是事物的暂时的局部的具体的直白的有真实感的现象,就像母亲一样真实。


                    IP属地:辽宁10楼2024-03-01 21:40
                    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三句的解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第三句也可以是这种形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里的“无”,是事物本质的代名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这里的“有”,是事物现象的代名词,是事物现象的抽象表达。
                      百度“常”,释义
                      1.纲纪;伦常。2.规律。3.普通;一般。4.永久的;固定的。5.普通的事。6.副词。经常;常常。7.(Chánɡ)姓。
                      取4.永久的;固定的。
                      《康熙字典》取恆也。久也。
                      另外百度的2.规律5.普通的事,也可采取,意思是平常的普通的规则。
                      总之都包含规则之意,只是有永久的和普通的之分而已。
                      这句话的语意是:
                      所以,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本质就能体会到其中“妙”。
                      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其中“缴”。
                      这里的“妙”和“缴”是两种具有形容的功能的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
                      “妙”是有妙不可言的意思,是指事物本质(“无”)是人的思维穷其一生都追寻不明白的,是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是无法形容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缴”网络搜索得到:"矰繳"指的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这个“缴”字在此的解释必须是相对于“妙”字来说的,因为它两是对立的甚至是相反的。
                      那这个"矰繳"指的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的意思,就取,"矰繳"的功能是具体直白的显示出弓箭射出去的路径、痕迹,也就是"繳"是指具体直白的痕迹。
                      “繳”就是具体直白真实的痕迹,那这个“繳”字就是对事物的具体的直白的现象的形容。
                      “无”,“有”,“常”,“妙”,“繳”。都解释清楚了以后,这第三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的语意解释是:
                      所以,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本质就能体会到其中“妙”。
                      以平常的规则(甚至永久的规则)来看事物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其中“缴”。
                      这里的“妙”和“缴”的区别,还是在说明“道”也就是“无”是指事物的本质,本质是看不见,摸不到,抽象的,形而上的。
                      也是在说明“名”也就是“有”是指事物的现象,现象是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直白真实的。
                      所以这里的“妙”和“缴”是在形容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区别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已。


                      IP属地:辽宁11楼2024-03-01 21:41
                      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四句的解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此两者”是谁?
                        当然是“无”和“有”了。
                        “无”中包含了“有”,为什么?
                        因为“无”是事物本质的代名词,“无”这个字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
                        而“有”是事物现象的代名词,“有”这个字是对事物现象的抽象表达。
                        本质中包含了现象(而不可能是现象包含了本质,现象只是本质的一部分),这就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本质产生了现象,没有本质也不可能出现现象,这就是“无中生有”。
                        同样,这也是“道”和“名”(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可惜很多人对“道”和“名”的这种相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注意到。
                        “无”和‘有’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他俩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道”和“名”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因为他俩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一回事,他们表现的都是本质。但又是对立的,现象仅是本质的一部分,甚至某些对现象的主观认识是错的!
                        这就是本质和现象的逻辑关系的分析。
                        也是这段原文中的第四句的语意解读。
                        道德经首章的第四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IP属地:辽宁12楼2024-03-01 21:42
                        回复
                          道德经首章的第五句的解读:(也是道德经首章的最后一句的解读)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字百度:释义
                          1.赤黑色。2.悠远;远。3.深奥难懂。4.虚妄;不可靠。
                          这里取“3.深奥难懂”。
                          “同谓之玄”中的“同”是指什么?
                          是指上一句中的“此两者”,而“此两者”是指哲学中最重要的两大概念“道”和“名”(也是“无”和“有”)。
                          这里的“道”(也是“无”)是指事物的本质;“名”(也是“有”)是指事物的现象。
                          事物本质(道)是穷尽心血也追寻不到头的,所以是深奥难懂的,是“玄”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事物的现象(名)是依附于本质之上的,本质都深奥难懂了,现象也就跟着深奥难懂了(也就是“玄”了)。
                          本质和现象加在一起就是深奥难懂的意思,这就是这句话的语意。(同谓之玄)
                          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的层次是不同的。
                          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等等。
                          按一年级的知识和思维理解能力看,二年级的知识是深奥难懂的,是“玄”的,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
                          一年级看二年级是“玄”;二年级看三年级是“玄”;三年级看四年级是“玄”······。
                          同样是“玄”,但“玄”的等级不同,层次不同。
                          这是一个层次不断上升的进步的过程,通俗讲就像上楼梯一样,每上升一个层次,思维智商就会飞跃一步,就会有比原来低层次的认识更玄妙的高层次的认识。
                          这就是这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语意。
                          这个思维认识也是哲学的内容:知识论,认识论,方法论。
                          所以思维认识的不断提高才是哲学的目的。
                          “玄”就是思维认识的不同层次的“玄”,由低级的“玄”逐渐上升到高级的“玄”就是思维的知识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就是用哲学的方法来不断提高人的思维智商的作用,也就是哲学的目的。
                          以上的解读就是这句话的全部语意(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P属地:辽宁13楼2024-03-01 21:45
                          回复
                            原贴是《道德经首章讨论》。
                            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8865163089?see_lz=1
                            本帖是原贴的精简版(“只看楼主”版)。
                            谢谢关注。


                            IP属地:辽宁14楼2024-03-01 21:50
                            回复


                              IP属地:云南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5楼2024-03-02 00: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