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吧 关注:7,639贴子:112,625
  • 2回复贴,共1

朱雯 | 既为乱世民:甲申乱离诗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甲申年是明清易代中承上启下的年份,此际文人结合自身遭遇,创作了大量乱离诗。乱离之中听闻惨烈的“甲申之变”,让他们于身难之外更经受了一重心灵重击,诗歌中的情绪也在闻变前后有所不同。文人们亦用诗歌记录了乱离中见到的兵燹战乱,为易代变局提供了史书之外的细微记载。而乱离诗中体现的文人思乡之情,更可以为他们在易代之后的人生选择提供另一种注解。
关键词:甲申之变;明清易代;乱离诗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文学研究 栏目
作者简介:朱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2-28 17:31回复
    一 泪眼随周鼎:甲申诗作中的亡国讯
    二 避难来,难未已:流亡途中的见闻
    三 归矣依然客:国难中的家难乡愁
    结 语
    1644年,岁在甲申,明亡清兴的序幕掀开,无数生民因接踵而来的战乱流离失所,心系国家、身在政局中的文人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难。张晖遗著《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认为南明时期的士人通过诗歌的写作,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呈现着同一个主题,即“朝廷在播迁,士人在流亡”。身处易代变局之中,乱离自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然而甲申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又让此际文人的乱离诗别具风貌。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四月,清睿亲王多尔衮率兵逼北京,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乞降;五月,多尔衮入北京,是月,南京官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甲申年在明清易代中,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承上启下的年份:明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夹击下节节败退是明末多重矛盾隐患爆发后的必然,而城破君亡这样的惨剧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以一种突破人们想象的方式催促、逼迫着身处其中的文人寻找出路,这仓促间做下的选择又势必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虽然一些文人其实早已规划好了流亡的旅程,逃离了当时战乱的中心地区,然而甲申之变所带来的国都覆灭、国君殉身,则是闻所未闻之惨烈。这些惨讯追随着文人逃亡的脚步,仍旧给其心灵带来重击,即便同样处于逃亡的境地之中,文人闻讯前后的心绪也完全不同。记录了乱离中文人所见所思的诗歌,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侧面观照,更可以为他们之后的人生选择提供另一种注解。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2-28 17:32
    回复
      一 泪眼随周鼎:甲申诗作中的亡国讯
      甲申年以前,清军即曾屡次进攻中原,北方地区亦随之饱经战乱。在此局面下,一些北方文人不堪兵扰,四处避乱,企图寻觅安身之处。丁耀亢便在其《山居志》中写道:“己卯,辽事不支,东兵破济南。知天时将变,壮心久冷,南游将卜居金陵,以老母重土不能迁。”甲申年,李自成军逼近北京城,各地的战火更是愈燃愈炽。起义军一路北上,沿途诸镇尤其是河南、山西等地随攻随破,甚至望风迎降,局势尤为严峻。因此一些身处北方的文人在甲申年初,巨变还未发生之前,便匆匆踏上了流亡的旅途。身遭丧乱,本已是国事家事两蹇滞,而流亡途中听闻国破君亡的消息,对士人而言无疑是又一次精神的重击。
      名列《贰臣传》的诗坛大家王铎,便在甲申之变发生前就策划好了南下避乱。甲申年正月时,王铎从辉县移居浚城,并且自述曰:“甲申闻寇警,降兵复叛,移家浚城。多难仓皇,不暇安居,谋国者贻此世变。”但即便是在这样短距离的迁徙,也并不安全:“甲申春月离辉州,东行避寇夜啾啾。道路梗涩行人少,白刃赤眉奴仆愁。”(《甲申行》)“奔趋伤独旅,叹息向穷途。危櫂依舟子,惊烟问仆夫。”(《居浚》其一)对兵乱的恐惧抱怨和一路来的艰危困苦尽付笔端。他到达浚城之后,寓居在刘尚信之“摄生阁”内,但是似乎从此时起,他就已经生发了去往南方的念头。其《居浚》其三曰:
      暂住摄生阁,犹思吴会游。戚扬偏水晃,徒御亦云浮。无病憎朱绂,多闲笑坏裘。茶时同大醉,一任纵棠舟。
      是年二月,随着时局的恶化,王铎不得不与彭而述等人一同南下避乱。虽然旅途艰辛,时有乱兵侵扰,然而能够逃离饱经战乱与饥荒的河南地区,王铎的流亡之路还是能时时苦中作乐。其《奔走道路,江南北寇烽狎至,六阅月尚无宁居,不得已,又走姑苏》诗中曾说:“有淹洽两月,江乡兵事非。水多气生白,神飙滞征车。”可见其曾为陆路不通,滞留浚城而烦恼。但当舟行南下时,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了起来:“买舟下蛇门,诸山为奔驰。超忽若天行,翳开日精驰。大道有屈伸,蹇嵼复奚施。”行舟而下,四周的景色也是云开雾散、阳光普照,他不禁觉得心中郁结也一并散去了。能远离干戈之地,远离人世隐居山中,王铎觉得自己纵然生活穷苦,却能寻得一方安宁,静心读书:“刀韠欣解释,偷安亦乐饥。外奖非其适,读书敦夙为。”得以定居时,便能够“情忘从石歇,老倦枕经眠。河蛤尝观网,杨梅不费钱”。可见能够远离战乱频仍的北方,即便生活上有所困厄,王铎等人也能泰然处之,因而他才会在决心南下前感慨“犹思吴会游”,与其同行的彭而述也说“明日即携手作吴中游”,颇有一些跃跃欲试的意味。甲申之变发生之前,这些文人虽遭逢乱离,但本身是抱着一份希望南下的,对时局并未完全绝望,他们一方面把南逃美化“作吴中游”,另一方面,即便旅途中充满了艰难险阻,他们仍旧能苦中作乐,饮酒赋诗、阅读佛经,他们的心灵并不恐慌。
      但旅途中猛然听闻甲申之变的消息后,这种安贫乐道、怡然自得的心情便荡然无存了。王铎得知消息时,还未到南京,其存诗有《甲申旅处哭》③数首,可证其应该是在旅途之中听闻甲申之变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2-28 1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