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已投资钠离子电池即将面世,国内锂矿不会再被“卡脖子”
IT168资讯2022-12-02 19:47北京
去年宁德时代曾在2021年7月29日发布了他们的钠离子电池,但是发布归发布,距离投产还有一定距离,钠离子电池这个概念在科技圈沉寂了一段时间。
但是就在昨天,据IT之家报道,三峡集团发布消息,全球首条吉瓦时(GWh)级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产品下线仪式在安徽省阜阳市举行。注意,是全球首条。
这标志着钠离子电池现在在国内已经初具量产规模。
有小伙伴问了,钠离子电池,跟我们关系大吗?锂离子电池不是使的好好的?
这就不得不引出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发展钠离子电池,它能带来哪些改变?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我先讲讲金属锂的现状。
锂矿储量大,人类却不能高枕无忧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由于锂是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因此,锂的需求量呈爆炸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供需失衡。
专家们认为,未来锂资源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只靠现有的锂矿项目,到2030年,全球的锂市场将会出现50%的缺口。
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为了保障和稳定锂资源的安全供给,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加速开发和开发锂矿。
地壳中的锂资源有一千一百万吨,可供开发的资源是410万吨。
锂矿虽是一种不太紧缺的矿产资源,但是在大陆表面可供开采的区域相比较地球表面仍然较少,更多的超过二分之一的锂矿资源隐藏在海水之下。
所以锂矿,就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开采技术而言,仍然可能在百年之内消耗殆尽,无矿可采。
根据目前每年递增的开采速度,陆地上的锂矿很有可能会加速消耗殆尽,这对于将要迈入电力时代的人类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危机。
发展钠离子电池是目前看来正确的道路
钠与锂金属性质相似,都是活泼金属,钠表现得相对更稳定一些。全球开展钠离子电池研究,根源在于金属钠太容易获得了。
我们常吃的氯化钠——食盐,就能够通过分离技术提取金属钠和氯气。
但是由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研制出现困难,所以钠离子电池迟迟不能量产。
目前来看,显然国内团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并且技术成熟稳定,所以才会有量产产线出来。
我国虽然作为锂矿储量大国,但是分布不均,开发却相对滞后。
世界著名的大锂矿都在澳大利亚以及玻利维亚地区,我们现在国内的锂电池生产商比如著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也长期依赖进口锂矿石原材料。
近年来国外优质锂矿石的市场行情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
而一旦钠离子电池量产获得突破,得益于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西部地区大量的盐湖,对于生产钠离子电池所需的纳金属,未来将取之不尽。
相比较连年水涨船高的锂矿石价格,产量稳定,市场价便宜的“钠矿”更加符合我国以及全球的未来发展需求。
从资源利用资源回收上来讲,钠离子电池更加环保,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同时钠离子电池更利于回收。
对于汽车领域而言,使用钠离子电池,技术成熟的钠离子电池,能够节省制造费用,相应的老百姓买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下探。买车,在今后或许真的不再是件难事儿,难事儿是上牌照。
如果今后的钠离子电池做小,能运用到手机上,那么手机或许也会有一些价格浮动。
当然,小编比较关心的一点是,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安全系数,这会极大减少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手机爆炸事故的发生。钠离子电池比锂离子电池更加安全。
国内厂商都在积极布局中
钠离子电池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国内有不少“大佬”开始布局这个产业。咱们一块来看看。
宁德时代
2021年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力密度达到了160Wh/Kg,为全球最高水平,最快2023年实现商业化。
中科海钠
2017年成立,专注于新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储能、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领域。
钠创新能源
2018年成立,专业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储能、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等领域。
本文开头的三峡集团钠离子电池产线,就是中科海纳的工厂。
今年 4 月,华为旗下哈勃科技创投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华为哈勃”)也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投资入股了中科海钠,也就是制造该生产线的公司。
华为很显然也对钠离子电池这一研发项目感兴趣。目前华为对于钠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二代猜测首先还是汽车。
我们都知道华为与赛力斯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合作生产的“问界”系列汽车销量不错。华为系汽车很有可能成为率先搭载钠离子电池的产品,这或许又能作为华为系汽车的一大卖点。
在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也能见到华为系手机使用钠离子电池,这也许能作为“黑科技”被曝光。
华为的投资一向很精明,也很有眼光,比如之前华为哈勃投资的纳芯微、唯捷创芯、山东天岳等企业,均在国内做出了不少业绩。
扯回正题。
小编可以预见,明年,2023年,或许是钠离子电池开启元年。
写在最后
目前中科海纳的钠离子电池产线刚刚建设完成,距离钠离子电池真正规模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如同马车换汽车,皮影换电视,钠离子电池最终应该会取代锂离子电池,成为未来的行业主流,进入寻常百姓家。
华为或许可以成为业内首批吃到“香饽饽”的企业,以此作为卖点,巩固自己的汽车“城池”。
IT168资讯2022-12-02 19:47北京
去年宁德时代曾在2021年7月29日发布了他们的钠离子电池,但是发布归发布,距离投产还有一定距离,钠离子电池这个概念在科技圈沉寂了一段时间。
但是就在昨天,据IT之家报道,三峡集团发布消息,全球首条吉瓦时(GWh)级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产品下线仪式在安徽省阜阳市举行。注意,是全球首条。
这标志着钠离子电池现在在国内已经初具量产规模。
有小伙伴问了,钠离子电池,跟我们关系大吗?锂离子电池不是使的好好的?
这就不得不引出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发展钠离子电池,它能带来哪些改变?
在回答这几个问题之前,我先讲讲金属锂的现状。
锂矿储量大,人类却不能高枕无忧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由于锂是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因此,锂的需求量呈爆炸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供需失衡。
专家们认为,未来锂资源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果只靠现有的锂矿项目,到2030年,全球的锂市场将会出现50%的缺口。
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为了保障和稳定锂资源的安全供给,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加速开发和开发锂矿。
地壳中的锂资源有一千一百万吨,可供开发的资源是410万吨。
锂矿虽是一种不太紧缺的矿产资源,但是在大陆表面可供开采的区域相比较地球表面仍然较少,更多的超过二分之一的锂矿资源隐藏在海水之下。
所以锂矿,就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开采技术而言,仍然可能在百年之内消耗殆尽,无矿可采。
根据目前每年递增的开采速度,陆地上的锂矿很有可能会加速消耗殆尽,这对于将要迈入电力时代的人类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危机。
发展钠离子电池是目前看来正确的道路
钠与锂金属性质相似,都是活泼金属,钠表现得相对更稳定一些。全球开展钠离子电池研究,根源在于金属钠太容易获得了。
我们常吃的氯化钠——食盐,就能够通过分离技术提取金属钠和氯气。
但是由于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研制出现困难,所以钠离子电池迟迟不能量产。
目前来看,显然国内团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并且技术成熟稳定,所以才会有量产产线出来。
我国虽然作为锂矿储量大国,但是分布不均,开发却相对滞后。
世界著名的大锂矿都在澳大利亚以及玻利维亚地区,我们现在国内的锂电池生产商比如著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也长期依赖进口锂矿石原材料。
近年来国外优质锂矿石的市场行情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
而一旦钠离子电池量产获得突破,得益于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以及西部地区大量的盐湖,对于生产钠离子电池所需的纳金属,未来将取之不尽。
相比较连年水涨船高的锂矿石价格,产量稳定,市场价便宜的“钠矿”更加符合我国以及全球的未来发展需求。
从资源利用资源回收上来讲,钠离子电池更加环保,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同时钠离子电池更利于回收。
对于汽车领域而言,使用钠离子电池,技术成熟的钠离子电池,能够节省制造费用,相应的老百姓买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下探。买车,在今后或许真的不再是件难事儿,难事儿是上牌照。
如果今后的钠离子电池做小,能运用到手机上,那么手机或许也会有一些价格浮动。
当然,小编比较关心的一点是,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安全系数,这会极大减少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手机爆炸事故的发生。钠离子电池比锂离子电池更加安全。
国内厂商都在积极布局中
钠离子电池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国内有不少“大佬”开始布局这个产业。咱们一块来看看。
宁德时代
2021年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力密度达到了160Wh/Kg,为全球最高水平,最快2023年实现商业化。
中科海钠
2017年成立,专注于新一代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储能、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领域。
钠创新能源
2018年成立,专业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储能、电动车、低速电动汽车等领域。
本文开头的三峡集团钠离子电池产线,就是中科海纳的工厂。
今年 4 月,华为旗下哈勃科技创投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华为哈勃”)也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投资入股了中科海钠,也就是制造该生产线的公司。
华为很显然也对钠离子电池这一研发项目感兴趣。目前华为对于钠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二代猜测首先还是汽车。
我们都知道华为与赛力斯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合作生产的“问界”系列汽车销量不错。华为系汽车很有可能成为率先搭载钠离子电池的产品,这或许又能作为华为系汽车的一大卖点。
在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也能见到华为系手机使用钠离子电池,这也许能作为“黑科技”被曝光。
华为的投资一向很精明,也很有眼光,比如之前华为哈勃投资的纳芯微、唯捷创芯、山东天岳等企业,均在国内做出了不少业绩。
扯回正题。
小编可以预见,明年,2023年,或许是钠离子电池开启元年。
写在最后
目前中科海纳的钠离子电池产线刚刚建设完成,距离钠离子电池真正规模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如同马车换汽车,皮影换电视,钠离子电池最终应该会取代锂离子电池,成为未来的行业主流,进入寻常百姓家。
华为或许可以成为业内首批吃到“香饽饽”的企业,以此作为卖点,巩固自己的汽车“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