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互联网各平台看到不少人对所谓“石器时代”坚信不疑,接下来我将用二个事实论证前三十年不是“石器时代”。
一、历史视频
作者在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不少七十年代初的视频,在这些视频里我看到了公交车,电影院,自行车,集市,人们吃雪糕,工厂。【1】在b站我搜索到了1959年全运会的视频,视频里展现了摩托比赛,无线电比赛,无人机比赛,飞艇比赛。这些视频能够直观的证明前三十年根本不是石器时代。
二、科技成就
【2】从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到1976年研制的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制造成功,这期间总共研制成功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有90多项。其中,中程导弹、原子弹、人工合成蛋白、光刻机、氢弹、人造卫星、核潜艇、杂交水稻、青蒿素、1400万次计算机等十大尖端科技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1976年我国首台每秒运算14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当时,中国计算机硬件核心技术(芯片)和软件核心技术(操作系统)与美国的研制技术差距,仅仅只有5年。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发射试验,1969年9月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1971年年3月,又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9月,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同年,初步形成全国电视网。1975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同时,电子技术也取得进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卫星地面站、彩色电视发射设备、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还发展了激光红外技术,自行研制成功小同轴300路载波机等。
下面来列举一些具体事例:
【3】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开始离子束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冶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集成电路干法处理工艺的“片(硅片)、外(外延单晶)、离(离子注入和离子束刻蚀)、电(电子束曝光制版)”新设想,开始研制离子束和电子束设备。1969年10月诞生了我国第一台离子注入和离子束分析设备。同年,建立了离子束实验室。1973年,与有关单位合作用离子注入调节CMOS电路阈值电压技术,仅比外国晚三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石英电子手表,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该项目于1980年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4】1976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的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参加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展出。
上海在参加北京联合设计的同时,于1973年6月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吴泾化工厂、新安电工厂、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11家单位参加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后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第三办公室(后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
DJS—131小型计算机先后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举办的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工业展览会展出。
1972年,上海出现了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热潮,其代表产品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的TQ—12型台式计算器,该机1973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先后研制出了包括原型—A、B、C、D、E、F、G和H型等8种型号。运算范围从简易四则运算到函数功能。除个别机种外,均采用国产原材料和元器件。到1981年共生产24000多台,是国内生产最早、数量最大的台式计算器,广泛应用于财政、银行、工厂、商店以及一般工程设计和科研部门。
最初研制的TQ—12A型计算器,采用了D型触发器,分立元件和TTL集成电路,后改为127块PMOS电路。发展到TQ—12G型时,则采用18片中规模集成电路,并率先设计成积木式部件,每一部件既自成一体,又可互相装拆,使生产、培训、维修变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
TQ—12G型台式计算器字长12位,具有四则运算、常数幂、乘方、存入、输出等功能,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机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并且具备了大批量生产能力。
参考资料:【1】 https://b23.tv/sRutl03【2】中国科学院官网【3】http://www.sim.cas.cn/sq90/qcjy2018/201806/t20180614_5026755.html【4】中国计算机学会《不能忘记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一、历史视频
作者在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不少七十年代初的视频,在这些视频里我看到了公交车,电影院,自行车,集市,人们吃雪糕,工厂。【1】在b站我搜索到了1959年全运会的视频,视频里展现了摩托比赛,无线电比赛,无人机比赛,飞艇比赛。这些视频能够直观的证明前三十年根本不是石器时代。
二、科技成就
【2】从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到1976年研制的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制造成功,这期间总共研制成功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有90多项。其中,中程导弹、原子弹、人工合成蛋白、光刻机、氢弹、人造卫星、核潜艇、杂交水稻、青蒿素、1400万次计算机等十大尖端科技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1976年我国首台每秒运算14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当时,中国计算机硬件核心技术(芯片)和软件核心技术(操作系统)与美国的研制技术差距,仅仅只有5年。
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发射试验,1969年9月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1971年年3月,又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9月,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同年,初步形成全国电视网。1975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同时,电子技术也取得进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卫星地面站、彩色电视发射设备、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还发展了激光红外技术,自行研制成功小同轴300路载波机等。
下面来列举一些具体事例:
【3】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开始离子束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冶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集成电路干法处理工艺的“片(硅片)、外(外延单晶)、离(离子注入和离子束刻蚀)、电(电子束曝光制版)”新设想,开始研制离子束和电子束设备。1969年10月诞生了我国第一台离子注入和离子束分析设备。同年,建立了离子束实验室。1973年,与有关单位合作用离子注入调节CMOS电路阈值电压技术,仅比外国晚三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石英电子手表,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该项目于1980年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4】1976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的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参加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展出。
上海在参加北京联合设计的同时,于1973年6月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吴泾化工厂、新安电工厂、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浙江大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中兴无线电厂等11家单位参加的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联合设计。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通过由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后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和第三办公室(后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的设计定型鉴定,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除电传机、光电机、穿孔机外,还可配磁盘机、磁带机、磁鼓、宽行打印机、记录仪、绘图仪、光笔显示等外围设备,最多可配62个外围设备。
DJS—131小型计算机先后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芝加哥举办的长达半年之久的中国工业展览会展出。
1972年,上海出现了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热潮,其代表产品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的TQ—12型台式计算器,该机1973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先后研制出了包括原型—A、B、C、D、E、F、G和H型等8种型号。运算范围从简易四则运算到函数功能。除个别机种外,均采用国产原材料和元器件。到1981年共生产24000多台,是国内生产最早、数量最大的台式计算器,广泛应用于财政、银行、工厂、商店以及一般工程设计和科研部门。
最初研制的TQ—12A型计算器,采用了D型触发器,分立元件和TTL集成电路,后改为127块PMOS电路。发展到TQ—12G型时,则采用18片中规模集成电路,并率先设计成积木式部件,每一部件既自成一体,又可互相装拆,使生产、培训、维修变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
TQ—12G型台式计算器字长12位,具有四则运算、常数幂、乘方、存入、输出等功能,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机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并且具备了大批量生产能力。
参考资料:【1】 https://b23.tv/sRutl03【2】中国科学院官网【3】http://www.sim.cas.cn/sq90/qcjy2018/201806/t20180614_5026755.html【4】中国计算机学会《不能忘记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