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夷字其实象一个身上绑着绳索的奴隶,而且这个绳子从头上绑到身上,只留半截在外头,只要一个人拉着那半截绳子,就可把这个人象牲口一样牵着走
学者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夷”字常被写为“人”,应为“夷方”却写成了“人方”。于省吾在《释人尸仁【尸二】夷”》一文中认为“人夷一字,最初之人即夷,夷即人”,卜辞中“人方”即“尸方”、“夷方”,夷、人、仁、尸诸字相通。其中,甲骨文中是否有“仁”,学者说法不一。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以人为牲的通称,身份不高,多为平民和奴隶之属,属于社会的底层,与今天的人差别很大。
简单地说,商朝贵族统治者不是“人”,被统治的对象才是“人”。关于“人”与“夷”的关系,《春秋》中有所表述:人就是夷,都是古之贱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被征服之夷在服役且同化后称之为“人”,未被征服的外族为夷。甲骨文中的“尸”字,形像弯腿的人形,容庚《金文编》中解释:“象屈膝之形,意东方之人其状如此,后假夷为尸而尸之意晦,祭祀之尸其陈之而祭,有似于尸,故亦以尸名之。”
问题来了,夷、人、尸通用,说明商朝统治者眼里的“夷”属于社会底层,夷字是一个贬义词。
学者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夷”字常被写为“人”,应为“夷方”却写成了“人方”。于省吾在《释人尸仁【尸二】夷”》一文中认为“人夷一字,最初之人即夷,夷即人”,卜辞中“人方”即“尸方”、“夷方”,夷、人、仁、尸诸字相通。其中,甲骨文中是否有“仁”,学者说法不一。甲骨文中的“人”字,是以人为牲的通称,身份不高,多为平民和奴隶之属,属于社会的底层,与今天的人差别很大。
简单地说,商朝贵族统治者不是“人”,被统治的对象才是“人”。关于“人”与“夷”的关系,《春秋》中有所表述:人就是夷,都是古之贱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被征服之夷在服役且同化后称之为“人”,未被征服的外族为夷。甲骨文中的“尸”字,形像弯腿的人形,容庚《金文编》中解释:“象屈膝之形,意东方之人其状如此,后假夷为尸而尸之意晦,祭祀之尸其陈之而祭,有似于尸,故亦以尸名之。”
问题来了,夷、人、尸通用,说明商朝统治者眼里的“夷”属于社会底层,夷字是一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