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论吧 关注:58,232贴子:2,925,695

古中医对于人体宏观新陈代谢的独特描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这是直指中医经典著作要害问题的贴子。
不管各位是否认可,估计很快会被删贴。大家能够读到,无论黑白两方或许都应庆幸哈?
见楼下


IP属地:浙江1楼2023-12-29 20:00回复
    生命,从物理学来看,就是一种燃烧过程,一种能量释放体系。其特殊之处,在于始终保持低熵,在不断消耗能量的同时,又有不断摄取环境的能量物质以补充消耗的自动机制。这在生物学上,就叫新陈代谢。
    人体的新陈代谢,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这样一个过程:
    人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用来摄取饮食。这食物也必须是低熵之物,就人类而言则是适当的植物和动物。人类的消化系统只能应对这些食物,并且还要有适量的水进行稀释。
    饮食首先在胃消化,再进入小肠进一步分解,其中的精华经由肠壁血脉吸收,糟粕则导至大肠,仅吸收其残余水分后排出。
    而在肠壁入血的水分和精华物质,则经由门静脉统一送入解剖学的肝脏进行精细处理。然后一部分跟随胆汁再回肠道,大部分进入下腔静脉,经右心而到达肺脏。在肺脏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加入新鲜氧气,组成红色的含氧血,再经左心、动脉而流向全身细胞,因此补充各种消耗。
    很多人以为中医不懂新陈代谢,其实关于上述过程,古代中医学者已经知道,只是叙述起来非常格路,或曰浑帐,致使现代之人误会甚深。
    说其浑帐,绝非夸大,而是实事求是。因为上古中医学者对于客观过程描述,有着令人发指的行文风格,总以文学性优先于逻辑性,即把文字的精练、工整、美观凌驾于逻辑次序的完整性之上!具体说来,所谓“中医经典”章句常有如下特征:
    一,骈文式字词缩减或对偶式近义词替换。要知道,古中国人最喜欢使用骈文和对偶句来卖弄文采。于是,当中医经典文章采用骈文或对偶句描述过程时,若某句话不满足骈文的“四六句”格式,就会对一些完整句进行缩减;若某个字词不满足对偶的美学要求,也会用近义词进行替换。但这样一来,本来很容易理解的一段描述,往往变得莫名其妙,“字字珠玑”了!
    二,不变型省略。某物A的轨迹经由甲、乙、丙、丁多个节点,如果A不发生变化,则会直叙终点,省略中间过程;但如果A中途发生了变化,则发生变化的节点必须加叙。打个比方,假如你旅途中去了朋友家,他没留你吃饭,却热情地送了你二里地,你身上一件不多一件不少,那这插曲就完全省略不提!只是,这样一来虽然节省了大量文字,相关运动轨迹却显得“迷雾般地跳脱”,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无据可考”。
    三,前述型省略或后述型省略。前后两段文字对照,若前面已描述A物轨迹,后面再描述B物轨迹时与A相同,则省略B物的轨迹。亦有这种情况:可先描述A物轨迹的一半,及至描述B物轨迹时再补述另一半,前后二者合成完整轨迹。这种描述方式,诚可谓“惜字如金”!但写作者固然惜字了,却使后来的读者,除非“悟性极高”,否则便是曲解百出,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IP属地:浙江2楼2023-12-29 20:02
    收起回复
      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是否如此?其中关于人体宏观新陈代谢的描述共有三段:
      A“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B“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C“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人体摄入饮食,本是混杂在一起的,古人的总体逻辑却是把它分为水、食、信息三类,分别描述。
      第一段讲的是“饮”,也就是水。水作为载体,在消化过程中本身是不发生变化的,于是注意,就有了“不变型省略”。
      所以“饮入于胃”,省略了肠道、门静脉的中间过程,直接就说“上输于脾”。这个“脾”即(包括)解剖的肝。水分在此有一个分支,随胆汁重返于肠道,也即“脾气散精”。有分支,就不能省略。
      剩余的大多数水分其实是随下腔静脉、右心而到达于肺,但同样根据“不变性省略”,不说这些中间过程。而肺(包含皮毛)有着水蒸汽散发,则必须要提。
      而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是水分的最后一个分支。这中间虽经过解剖学的肾,同样不提,以膀胱总括,属于“对偶型近义词替换”。
      除了这三个分支,其余水分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并不散失。
      呵呵,这一段能否理解?如果仍是一知半解,权且联系下文。


      IP属地:浙江3楼2023-12-29 20:04
      回复
        第二段讲的是“食”,也就是纯营养成分。营养成分在肠道有分解变化,所以一切有变化的节点都不能省略。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这个“心”其实说的是小肠,属于骈文中的“近义词替换”,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两个字,“心”只有一个字,所以为了满足骈文需要,悍然就用“心”替换了“小肠”!营养成分原本是与糟粕混在一起的,所以便称“浊气”,而小肠有着“分清别浊”的消化功能,清者吸收入血,浊者推送大肠,这便是“浊气归心”的本义。
        “淫精于脉”,这个“脉”指的是肠系膜上的门静脉。由于上一句说了“浊气”,这里就要说明“分清别浊”以后,清气也有出路,它是以“淫”即渗透的方式进入血脉了,从而逻辑周道。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这个“经”指的是下腔静脉。显然,“脉”和“经”之间有一个节点“脾”(解剖学的肝),为什么没说呢?这是基于“前述型省略”与“后述型省略”。前段“饮”的途径已说“上输于脾,上归于肺”,却没说通过何种路径入“脾”、何种路径入肺的,这里便加以补述,系由门静脉入脾、再由下腔静脉入肺的。这样两相对照,整个营养流通过程就完整了(却不知现代读者是否认同)。
        “肺朝百脉”,这个“百脉”泛指一切血液循环系统,尤其是动脉。因为营养液体自从肺脏汇入氧气,就成为整体新陈代谢的前体物质集合——赤色的血,流于全身动脉。省略了右心和左心,只因变化是在肺脏发生的,属于“不变性省略”(呵呵)。
        “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这里的“皮毛”泛指“百脉末梢”,血液在这里与所有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然后进行微观生化活动,即“毛脉合精”。注意,中医常把细胞也称为“精”。
        “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细胞微观生化活动所形成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总称为“气”;消化食物与水分的一切职能器官,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统称为“腑”。微观新陈代谢的物质、能量、信息反馈给宏观的消化系统,便是“行气于腑”。通过反馈,消化系统发现自己正在进行的饮食消化过程恰到好处,便是“腑精神明”。
        “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脏”,在中医概念当中,是生命控制程序的核心模块。消化系统职能器官恰到好处的运行过程,会逐步记录到这个模块当中,形成一种既定程式,便是“留于四脏”。“脏”会对这个既定程式进行反复多次的验证和修正,便是“气归于权衡”。
        “权衡已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个控制程式验证无误,显然就会持续运行,从而血脉长流不息,不疾不徐。医者以此把持“寸口”(桡动脉)博动,就能间接知道人体宏观新陈代谢是否正确。
        第三段讲的是饮食的信息。饮食入胃,如果消化系统毫不知情,无恸于衷,显然是不行的,它必须立即知道消息、并且立即作出反应。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这里的“精”特指信息,相对于食物本体,显然信息属于“精练”的。对于信息的走行,还用了“散”和“淫”的描述,说明古人对于信息通道,已认识到它有着渗透、直达、快捷的特点。这等效于现在所知的植物神经反射通道。
        因此,这里说的便是进食之后的植物神经反射过程。“散精于肝”是进食的综合信息反射到了植物神经中枢,“淫气于筋”是神物神经中枢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系统的控制,也包括相关血液循环系统平滑肌的控制。只有恰当控制着平滑肌系统,贲门、幽门、阑门适时开闭,肠道适时蠕动,动静脉血管相机舒缩,才能完成整个消化和营养运输过程。所以,在中医概念里,“肝”以植物神经控制过程为主要内容;而解剖学肝脏生化内容,则被中医脾的“运化”的所代表了。


        IP属地:浙江4楼2023-12-29 20:04
        收起回复
          这实在是令人很难想到的逻辑架构!
          但总的说来,如果后代人认可了古中医“先贤”们过于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描述习惯,还是能够勉强读懂那些“经典”描述的真实意义,从而鉴别真伪,逐代补充完善的。然而遗憾的是,千百年来,没有人认可“先贤们”那种致命的语言风格,不求甚解却奉为“字字珠玑”,实乃可笑之至,导致中医千年以来无法进步,辩论真伪只能从古书之中寻章摘句,却又莫名所以!
          这确实是一种本不应有的医学的倒退!
          我写这段文字,直指中医经典的要害,只怕是两面不讨好。但我现在如果不说,只怕中医内部无人会说,又不知国内外千百年后,谁人才能领悟……


          IP属地:浙江5楼2023-12-29 20:05
          回复
            你这段说辞,是强傍科学名词包装一下巫术思维。是属于科学不认,中医也不认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29 20:52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29 20:52
              回复
                日本汉方药市场总和不到云南白药的三分之一,不到国内中药市场总和的百分之一,算上中药保健市场的话不到国内总和的四百分之一,这点可怜的市场还基本全靠中国游客推动。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2-29 21:01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2-29 21:02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2-29 21:02
                    回复
                      虾扯蛋。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12-29 22:08
                      回复
                        天主教能活到今天,有一点是因为他不否定天文学,硬是把自己的教义跟天文扯上关系,在当时封建的社会属于是放低姿态,知道自己没理而妥协,现在也没在嘴硬封建迷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2-29 22:56
                        回复
                          古代人关于天上星星的描述,也很有一套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2-29 23:36
                          回复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2-30 00: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