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改造的时候分开发贴比较零碎,完成后效果挺不错,汇总到这里吧。
先说下ct原厂减震的设定——前软后硬。本人没有具体量化的数值,只说个人感受,单根前减震可以单手下压——偏软,单根后减震单手基本压不动,需要双手下压——过硬。结果就是前减震容易触底,感觉硬,后减震一个人骑基本压不动,感觉也硬。
另外一个牵扯到力学的问题,就是后减震的角度设计,通过与其他中大型踏板车对比发现,只有赛艇和ct的后减震几乎与车身垂直,之前有大佬已经分析过,垂直的结果就是后减震承受的力最大,对腰椎的冲击最强。想问一下光阳厂家的工程师垂直设计的合理性在哪里?
于是就有下面的改造。
一、前减震要加硬,低成本改造是直接加短簧。
ct的前减震需要用到专用工具“摩托车前减震弹簧拆卸工具”,否则拆卸很费事。
减震顶端的卡簧,特别难取
原厂有预载块,外径30mm,高度20mm
加装短簧选择模具弹簧,规格是外径30,高度40,选择黄色(最软款)
短簧硬度比较高
左边去掉预载块之后的高度,右边是原厂带预载块的高度,改造后高出来20mm。
二、后减震要变软。
从两个方面改造,1.改变角度,2.换减震。
ct的后减震拆卸是相当麻烦的
通过加装“减震前移码”实现减震后移的效果,后移距离60mm
一根后移,一根原厂,二者角度的差别一目了然
继续对比,拆掉空滤总成进行挖补
左后减震前移之后,空滤与之干涉,需要挖补一部分
直接切割
用不锈钢网打底,增强后期修补的强度。
用铸工胶内外涂抹两次,固化后进行打磨,最后用哑光漆喷涂
某鱼上淘来的本田nss350后减震,此款减震很软,单手可下压,且阻尼感很强,关键是价格很便宜,几百公里拆车件200元就可以淘到。如果追求更好的体验,可以考虑大阳350ADV的气囊减震,比此款效果更好,大概费用是450元。值得注意的是本田的后减孔距为430mm,比ct原厂390mm长了40mm。
长度对比
本田减震上车
空滤总成挖补之后的效果
底座仰角
为了防止前移码在后轮腾空的状态下进行山下移动,用3mm厚的铁条将前移码牢牢地固定在车加上
最终装车效果,前后减震由烧火棍变成大沙发。这么说吧,改造之前遇到窨井盖和坑我是绕着走,现在终于可以闭眼直接压了。
先说下ct原厂减震的设定——前软后硬。本人没有具体量化的数值,只说个人感受,单根前减震可以单手下压——偏软,单根后减震单手基本压不动,需要双手下压——过硬。结果就是前减震容易触底,感觉硬,后减震一个人骑基本压不动,感觉也硬。
另外一个牵扯到力学的问题,就是后减震的角度设计,通过与其他中大型踏板车对比发现,只有赛艇和ct的后减震几乎与车身垂直,之前有大佬已经分析过,垂直的结果就是后减震承受的力最大,对腰椎的冲击最强。想问一下光阳厂家的工程师垂直设计的合理性在哪里?
于是就有下面的改造。
一、前减震要加硬,低成本改造是直接加短簧。
ct的前减震需要用到专用工具“摩托车前减震弹簧拆卸工具”,否则拆卸很费事。
减震顶端的卡簧,特别难取
原厂有预载块,外径30mm,高度20mm
加装短簧选择模具弹簧,规格是外径30,高度40,选择黄色(最软款)
短簧硬度比较高
左边去掉预载块之后的高度,右边是原厂带预载块的高度,改造后高出来20mm。
二、后减震要变软。
从两个方面改造,1.改变角度,2.换减震。
ct的后减震拆卸是相当麻烦的
通过加装“减震前移码”实现减震后移的效果,后移距离60mm
一根后移,一根原厂,二者角度的差别一目了然
继续对比,拆掉空滤总成进行挖补
左后减震前移之后,空滤与之干涉,需要挖补一部分
直接切割
用不锈钢网打底,增强后期修补的强度。
用铸工胶内外涂抹两次,固化后进行打磨,最后用哑光漆喷涂
某鱼上淘来的本田nss350后减震,此款减震很软,单手可下压,且阻尼感很强,关键是价格很便宜,几百公里拆车件200元就可以淘到。如果追求更好的体验,可以考虑大阳350ADV的气囊减震,比此款效果更好,大概费用是450元。值得注意的是本田的后减孔距为430mm,比ct原厂390mm长了40mm。
长度对比
本田减震上车
空滤总成挖补之后的效果
底座仰角
为了防止前移码在后轮腾空的状态下进行山下移动,用3mm厚的铁条将前移码牢牢地固定在车加上
最终装车效果,前后减震由烧火棍变成大沙发。这么说吧,改造之前遇到窨井盖和坑我是绕着走,现在终于可以闭眼直接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