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物是拥有特殊塑造的,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之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是三国志中唯一一个需要写两遍的人物。我看到很多人在聊诸葛亮的时候没有把这写了两遍的区别说出来,我试试看能不能说清楚。
第一处对比:
第一遍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遍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第二处对比:
第一遍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第二遍记载: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这两段一个是记载,一个是纯粹为了吹牛。目的截然相反,因而诸葛亮的形象陈寿是有塑造的。
接下来就是很出名的一段: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一段其实就是想说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很厉害,但是为啥没成功呢?因为一方面军事能力不行,一方面对手是“人杰”,而很多人却把这当成对于诸葛亮的定评了。这可是在疯狂吹捧诸葛亮啊。是写在第二遍的内容。
还有关于诸葛亮的政治内容,其实能体现这哥们政治牛逼的,在第一遍的记载中只有: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而第二遍的牛逼之处可就多了: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诸葛亮的治理牛逼,绝大部分引用的史料,是第二遍写诸葛亮的,而第一遍可从来没有“道不拾遗”、“风化肃然”。
第一处对比:
第一遍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遍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第二处对比:
第一遍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第二遍记载: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这两段一个是记载,一个是纯粹为了吹牛。目的截然相反,因而诸葛亮的形象陈寿是有塑造的。
接下来就是很出名的一段: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一段其实就是想说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很厉害,但是为啥没成功呢?因为一方面军事能力不行,一方面对手是“人杰”,而很多人却把这当成对于诸葛亮的定评了。这可是在疯狂吹捧诸葛亮啊。是写在第二遍的内容。
还有关于诸葛亮的政治内容,其实能体现这哥们政治牛逼的,在第一遍的记载中只有: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而第二遍的牛逼之处可就多了: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诸葛亮的治理牛逼,绝大部分引用的史料,是第二遍写诸葛亮的,而第一遍可从来没有“道不拾遗”、“风化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