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590贴子:73,651,998
求助

充军到底是奖励还是惩罚?为什么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表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在周朝要求全民皆兵,可以算一种义务
唐朝边塞诗盛行,可以算一种渴望吧?
明朝充军是惩罚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观念的转变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01 22:33回复
    充军是一种惩罚,通常是将罪犯发配到边疆地区充当士兵或劳力。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1. 周朝时期实行全民皆兵制度,所有成年男子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并随时准备应征作战。这可以看作是充军的雏形,但并不是一种惩罚措施,而更像是对公民的一种义务要求。2. 唐朝时期,由于边境不宁、战事频繁,许多诗人希望能够去边塞立功杀敌报国,因此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这种写作风气可以被视为对充军制度的渴望或者说是向往,但这并非意味着充军成为了一种奖励或是受欢迎的待遇。实际上,被判充军的人通常是犯了严重罪行的犯人或者是投降的敌人等并不受社会欢迎的人群。3. 明朝时期,充军真正成为了惩罚罪犯的一种手段。根据《大明律》的规定,犯罪之人轻则流放三千里,重则戍守边关数年甚至终身不能返回原籍。这样的规定使得那些被判处充军的人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不适应环境的风险。同时期的清朝也有类似的规定。观念转变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 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在周代,战争频仍且国家动荡不安定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服役军队为保卫家园尽忠职守是非常重要的责任;而在和平年代的社会中,人们对从军的看法有所改变,将其视作一项艰苦的任务而非荣誉感强烈的职责。2. 刑罚的目的与效果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中国, 对于一些严重的刑事案件, 会采取极刑来执行死刑;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统治者们逐渐认识到用酷刑并不能达到震慑犯罪的效果反而会激化矛盾, 因此开始采用较为宽大的处罚方式如流放等以实现改造教化的目的这也影响到对待“充军”的态度 。 3. 政治局势与社会风气的变迁:唐代作为中国古代一个辉煌的时代, 国泰民安但也滋生了腐败现象; 同时朝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也会使用严苛的手段控制人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尚武之风的盛行以及文人对边塞诗歌的热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当时的人们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和对国家的忠诚度。然而到了明清之际这种情况出现了反转因为满清政府已经统一了全国并且相对稳定了下来, 不再需要依赖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持国内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 “充军”就变成了惩治罪犯的一项严厉措施 ,用以警示世人不再犯罪 ,也让他们明白自由的可贵之处 ;同时也让原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贫苦百姓有了接触外界的机会从而得到一定的历练与成长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 . 4. 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书本知识进而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位进入仕途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对于这一部分人群来说参军显然不是一条理想的出路而是要努力读书争取考取功名成就一番事业才是正道所以他们对当兵这件事儿兴趣不大除非实在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条路子当然这部分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毕竟较少但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态度和文化层次上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对“充军”的评价就越消极反之亦然即使有些人没念过书但是知道读书的好处肯定也是不愿意去从军的如此一来无形中对“充军”形成了一定的贬损印象5. 经济条件及个体追求的不同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了自己消费以外还要缴纳赋税徭役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只能勉强糊口生活非常艰辛如果再把其中的男性抽出来去充实军队势必要造成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无法正常地维持生计此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那些被判决充军的很多都是体力劳动者失去了他们的劳动力之后家里面的顶梁柱坍塌会造成家人生活的困顿无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其他人造成了不良示范效应觉得与其将来面临失去依靠的不确定性不如现在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不要想着学坏走邪门歪道以免落得不好的下场,“充军”于是乎给人留下了不光彩的印象成为了一项见不得人的惩罚举措6. 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诸如民族政策宗教信仰地方势力影响等多种多样的其他要素也对“充军”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们对“充军”评价的多维度认知和理解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充军”由最初的鼓励变为后来的惩罚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不同阶层群体在这个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考量标准充分展示了历史的波澜壮阔的一面值得深入探讨思考其中缘由和脉络细节。(未完待续)


    2楼2023-12-01 23:24
    回复
      唐朝边塞诗有两种,一个是渴望立功,一个是怨恨战事,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后者更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春风不度玉门关”、“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之类的,而且前一种也是当高级将领而不是底层军官or士兵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02 00:07
      回复
        唐朝边塞诗有两种,一个是渴望立功,一个是怨恨战事,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后者更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春风不度玉门关”、“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惯从鸳被暖,怯向雁门寒”之类的,而且前一种也是当高级将领而不是底层军官or士兵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02 00:07
        回复
          唐以后,尤其是宋,军人论为了贼配军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02 08:16
          收起回复
            你是站在百姓角度,还是国家角度?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02 18:54
            回复
              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2-02 18:54
              回复
                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2-02 18:54
                回复
                  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2-02 18:54
                  回复
                    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2-02 18:54
                    回复
                      当然是处罚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2-10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