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彝殷上表祝贺,并且为避太祖父的名讳,改“殷”为“兴”,太祖加封李彝殷为太尉,位列三公,陈师道评:“宋初职备三公者,内则赵普,外惟彝兴,彝兴以藩镇领之,尤异数也”, [10]拓跋李氏在北宋初已经确立了其较高的政治地位。宋朝初建,拓跋李氏便选择依附。建隆元年(960年)三月,李氏协助北宋军队攻打北汉。建隆三年(962年),李彝殷向宋上供马匹,这也是在实质上正式归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殷离世,宋廷追封李彝殷为夏王,其子李光睿权知州事,为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继任定难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李光睿死后,李继筠继任定难军节度使,并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率军助北宋灭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即位,李继捧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率部投降北宋,并且将夏、 银、 绥、 宥之地献于宋,北宋嘉之,授其彰德军节度使。李继捧归降北宋的行为引起其族弟李继迁的不满,李继迁愤而出走,依靠着李氏的威信力,在夏州 以北纠集了大批羌族势力,“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归之” [11],并以通婚的方式与南山党项野利氏及辽结成了反宋联盟。辽于雍熙三年(986年)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等官职。端拱初年(988年),北宋为了诱降李继迁,授李继捧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宋真宗咸平年间,李继迁上表归附,“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加邑千户,实封二百户,益功臣号” [12],不久,又封其子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行军司马”。
咸平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将灵州改为西平府。六年,北宋在数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得已将夏银绥宥静五州归还于党项李氏。景德三年(1006年),宋夏和议,李德明上誓表归附,真宗“乃授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一千户,仍赐推忠保顺亮节翊戴功臣”
咸平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将灵州改为西平府。六年,北宋在数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得已将夏银绥宥静五州归还于党项李氏。景德三年(1006年),宋夏和议,李德明上誓表归附,真宗“乃授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充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西平王,食邑六千户,食实封一千户,仍赐推忠保顺亮节翊戴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