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引用:
以前某位游戏前辈想考我,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玩这么落后的传奇页游,还往里充那么多钱?
我拿出了一个以前就思索已久的回答——因为它能让三四十岁的人找回当年玩游戏时的那种感觉。
但是这个答案被他一顿抨击,然后拿出了一堆诸如对抗、人性方面的理由。
我事后细想,他可能只是不敢面对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
在有些传奇游戏人群画像里面,三四十岁的玩家真的能占到三分之二强。
如果只用对抗、人性之类的理由来解释,那同样具备相同特点且有其它相对优势的竞品就能把它替代了。但现实情况是二十年前的端改页、页改手在市场上总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远见》里有这么一个论点:你认为你在四十岁之前能赚到人生中的多少财富?
他的答案是只有一成左右——你一生的绝大多数财富都将在40岁之后产生。
换言之,如果你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游戏赚钱,那就做给四十岁的人玩。
所以这类游戏都有很多养老特性,挂机即玩,自动跑图,自动打怪,自动拾取掉落,自动穿装备。你也不用做什么,看着屏幕就行,就像当年在网吧里看着高手的操作一样,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你自己。
与其说这类游戏是在复制当年的“体验”,倒不如说是在重现当年的“想象”,原先遥不可及的屠龙刀麻痹戒指,在现在的传奇游戏里已经满地跑了。男人就是有钱包的男孩,只要充钱,就能实现你童年的一切幻想。
其实现在的机制也好,布局也好,跟以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就只是将原先游戏模仿得外表看起来像而已。如题主所说,连付费模式都不一样了。
现在还能看到梦幻西游网页版的广告,它跟端游更是完全不一样,甚至都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的两个游戏,就只是美术素材看起来像而已。
人过了35岁,多巴胺水平也会大幅下降,变得缺乏探索精神,难以学习新鲜事物,走不出舒适圈。所以养老游戏除了要照顾中年玩家缺乏精力的特点之外,就是要尽量去适应他们不愿探索、不愿改变的特点。
当你的世界开始变窄,每个合乎你爱好的一点点刺激都会成为你消费的推动力。例如为什么的个别未成年人能往一个很垃圾的游戏里充几万十几万?那就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很窄,这款游戏在他们的心中的占比很大,付费所带来的回报远远大过了他从家长那里挪用这笔钱的挨揍成本。
可能一个人要直到脱离做题环境,眼界才能一点点被打开。不少游戏策划也都是在毕业之后才实现库存自由。
年纪轻的思维活跃有拼劲,但经验和大局观不足。等到稳重老成能独当一面之后,却又没了进取精神。游戏行业也是这样,太年轻的不能管事,管事的又畏手畏脚,倒是能正对一部分中年玩家的口味。
随年龄衰退的进取心是生理必然,不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就是无法逆转的,对习惯于做题应试模式的人而言尤为如此。而且有时你以为自己走出舒适圈了,实际上它也正是舒适圈的一部分。
比如说我,我虽然还没到这个岁数,但也一直留意着避免掉入舒适圈。我玩各种类型游戏,尽量不挑食,至少在评论一个游戏之前,一定先玩一玩。然而不难总结,我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打游戏、读书、观影,偶尔研究点历史那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十年之前我还会打打剑,现在倒也不是不喜欢了,但打剑成本越来越高——我指的是体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至于让我泡泡酒吧学学街舞rap,我是一丝兴趣都没有。
这就是人们兴趣与特长的形成机制,你总会对一部分事物抱持长久的兴趣,对另一部分毫无兴趣。从其他领域节省下来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特定的兴趣上,日积月累就成了特长。做题应试也是如此,先用通用性强的基础知识筛选人们的特长,再用学科门类将这种特长进一步细分,投入到社会岗位上。
沉淀喜好、拒绝改变正是人性中的一环。如果想用游戏捞金,一个捷径就是盯着中年人的喜好。
或者,盯着他们孩子的喜好,一个有钱的中年人通常不会在孩子的零用钱方面过于吝啬。
以前某位游戏前辈想考我,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玩这么落后的传奇页游,还往里充那么多钱?
我拿出了一个以前就思索已久的回答——因为它能让三四十岁的人找回当年玩游戏时的那种感觉。
但是这个答案被他一顿抨击,然后拿出了一堆诸如对抗、人性方面的理由。
我事后细想,他可能只是不敢面对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
在有些传奇游戏人群画像里面,三四十岁的玩家真的能占到三分之二强。
如果只用对抗、人性之类的理由来解释,那同样具备相同特点且有其它相对优势的竞品就能把它替代了。但现实情况是二十年前的端改页、页改手在市场上总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远见》里有这么一个论点:你认为你在四十岁之前能赚到人生中的多少财富?
他的答案是只有一成左右——你一生的绝大多数财富都将在40岁之后产生。
换言之,如果你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做游戏赚钱,那就做给四十岁的人玩。
所以这类游戏都有很多养老特性,挂机即玩,自动跑图,自动打怪,自动拾取掉落,自动穿装备。你也不用做什么,看着屏幕就行,就像当年在网吧里看着高手的操作一样,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你自己。
与其说这类游戏是在复制当年的“体验”,倒不如说是在重现当年的“想象”,原先遥不可及的屠龙刀麻痹戒指,在现在的传奇游戏里已经满地跑了。男人就是有钱包的男孩,只要充钱,就能实现你童年的一切幻想。
其实现在的机制也好,布局也好,跟以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就只是将原先游戏模仿得外表看起来像而已。如题主所说,连付费模式都不一样了。
现在还能看到梦幻西游网页版的广告,它跟端游更是完全不一样,甚至都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的两个游戏,就只是美术素材看起来像而已。
人过了35岁,多巴胺水平也会大幅下降,变得缺乏探索精神,难以学习新鲜事物,走不出舒适圈。所以养老游戏除了要照顾中年玩家缺乏精力的特点之外,就是要尽量去适应他们不愿探索、不愿改变的特点。
当你的世界开始变窄,每个合乎你爱好的一点点刺激都会成为你消费的推动力。例如为什么的个别未成年人能往一个很垃圾的游戏里充几万十几万?那就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很窄,这款游戏在他们的心中的占比很大,付费所带来的回报远远大过了他从家长那里挪用这笔钱的挨揍成本。
可能一个人要直到脱离做题环境,眼界才能一点点被打开。不少游戏策划也都是在毕业之后才实现库存自由。
年纪轻的思维活跃有拼劲,但经验和大局观不足。等到稳重老成能独当一面之后,却又没了进取精神。游戏行业也是这样,太年轻的不能管事,管事的又畏手畏脚,倒是能正对一部分中年玩家的口味。
随年龄衰退的进取心是生理必然,不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就是无法逆转的,对习惯于做题应试模式的人而言尤为如此。而且有时你以为自己走出舒适圈了,实际上它也正是舒适圈的一部分。
比如说我,我虽然还没到这个岁数,但也一直留意着避免掉入舒适圈。我玩各种类型游戏,尽量不挑食,至少在评论一个游戏之前,一定先玩一玩。然而不难总结,我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打游戏、读书、观影,偶尔研究点历史那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十年之前我还会打打剑,现在倒也不是不喜欢了,但打剑成本越来越高——我指的是体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至于让我泡泡酒吧学学街舞rap,我是一丝兴趣都没有。
这就是人们兴趣与特长的形成机制,你总会对一部分事物抱持长久的兴趣,对另一部分毫无兴趣。从其他领域节省下来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特定的兴趣上,日积月累就成了特长。做题应试也是如此,先用通用性强的基础知识筛选人们的特长,再用学科门类将这种特长进一步细分,投入到社会岗位上。
沉淀喜好、拒绝改变正是人性中的一环。如果想用游戏捞金,一个捷径就是盯着中年人的喜好。
或者,盯着他们孩子的喜好,一个有钱的中年人通常不会在孩子的零用钱方面过于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