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237贴子:669,442
  • 44回复贴,共1

1944年粟裕不“自告奋勇”南下,是否会调任新四军副军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打完车桥战役后,小饶担心粟总这么搞事,会引致日伪报复,而粟总分析日寇已黄昏将至,不会有大规模的报复行动,而且此时地方武装已有能力独立保卫苏中。正是基于以上敌我攻守易势,10月中央意图以叶飞恢复江南6师,粟总提出由他亲自带一师主力渡江。从结果上看,不仅苏中安然无恙,还在天目山斩获颇丰,如不在谈判中把苏浙军区拱手相让,与中原军区在江南互为犄角,似乎委员长未必那么容易拿下江南。此举还延迟了叶飞当师长的契机。并且,粟总太喜欢亲上前线,这次还远在天目山,对于一个师长而言是非常称职的,那么对于一个副军长呢。一年后粟总北渡,就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和华中军区副司令,从师长到野战军司令这一大步,无疑是对粟总的信任。如不从指挥能力而言,似乎张大将这个副军长任华中野战军司令,胖帅任山野司令更合适。粟总是重建后根正苗红的新四军,并且长期指挥一、六师,44年让叶飞南下恢复六师,似乎颇有可能提拔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罗到山东后就任此职),可惜粟总在苏中闲不住,“自告奋勇”南渡,远离军部。


IP属地:广东1楼2023-09-24 16:43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24 21:14
    收起回复
      粟总42年开始逐步接管6师,有些人认为他管两个师是上级的信任,这当然没错,但我认为是被动的信任。这并不是否定粟总,而是说,42年的时候,上级对粟总还是将信将疑,此时胖帅在军部。试想,如果苏南接近苏北,那接管的可能就是黄了吧。从上级对粟在苏南权限的限制来看,很可能是就近原则。44年,粟总先斩后奏搞了个车桥战役得到中央的认可,小饶才算是默认了粟总的风格和能力,甚至在天目山敢搞无线电静默,显然粟总知道军部不会拿他怎么样的。42年2旅渡江甚至被军部取消了番号改为6师番号,怎么都说不上这是军部对他的支持吧。43年黄花塘后,胖帅被小饶搞回延安,如果胖帅真的支持老伙计,朝中有人好做官,相信粟总早就提为副军长了。46年粟总要在内线作战,甚至和胖帅打官司打到了中央才把华中野建制的5旅调来,由此可见,陈粟并不是一直有默契的。建国后各种带头批粟就不提了,在这里只是想论述,胖帅可能和粟有业务上的冲突,但小饶和粟没有这方面的冲突,因为两者根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我的看法是,胖帅未必希望粟任副军长,而小饶倒是乐于提拔粟。44年让粟的下属叶飞南渡当6师师长,总不可能粟当了多年一师师长然后和自己下属叶飞六师师长并列吧。更合理的解释是,提拔粟为副军长兼一师师长,并指导江南六师,这样就把向南发展这个方向提升了级别。粟总跑去天目山断送了这种可能。好在苏浙军区搞得还行,回来还给留了个华中野司令。


      IP属地:广东4楼2023-09-24 22:45
      收起回复
        如果下江南最终完全成型,到时候级别就会很高了,比江北的新四军一个师要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9-26 10:11
        收起回复
          如果粟裕提前被重用,我军会发展更好。可能历史趋势:
          1927年,南昌——汕头,粟裕班长;
          1927年,粤东——赣南,粟裕连长;
          1928年,赣南——湘南,粟裕营长;
          1928年,井冈山,粟裕副团长;
          1929年,赣南闽西,粟裕团长;
          1930年粟裕当红64师长,参加包围张辉瓒的战斗,且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此时粟裕能发展该部队为自己嫡系那么会在1930-1933年大发展时期成为军团长;
          1934年长征开始,粟裕率领红7军团北上闽浙赣,且独立发展;
          1935年红10军团,粟裕任军团长,寻淮洲副职,刘畴西政委,方志敏书记。该部在粟裕指挥下坚持战斗到1937年全面合作抗战。保留8000红军种子。
          1937N4A成立;闽浙赣浙南皖南粟裕部8000;鄂豫皖高敬亭4000;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3000;闽北闽东闽西闽赣边闽粤边3000;军部直辖2000.因为粟裕保留最多,粟裕任副军长;总计2万。
          1937-1940N4A大发展;2万扩大20万
          1941粟裕主管军事指挥避免皖南事件;同时N4A根据所在地区改编为7个师;20万扩大40万
          1944年粟裕主持军事反攻,扩大N4a各师根据地;1944年派徐帅去5师主持工作;
          1945年日本豫湘桂后,粟裕率领1师、6师主力南下(苏中、淮南路西交给2师、3师)苏浙;徐帅领4师、5师主力南下湘赣;粟裕任军长(叶挺、陈毅回延安任职)。
          1945年10月和谈,我军撤回江北。N4A整编,5师、河南军区、湘赣鄂军区部队归徐帅指挥成立中原军区司令,陈毅任政委跟徐帅搭档。
          其他N4A部队和山东军区直接成立华东军区,粟裕任野战军司令和政委,饶任军区政委。南线40万。
          1946年我军在南线两只拳头:粟裕、徐帅抗住进攻;中部晋冀鲁豫刘帅、晋察冀扩大发展;东北放弃大城市先占领农村持续发育。西北保持。
          1947年我军南线大胜利;粟裕统一指挥华东、晋冀鲁豫、中原三支部队。发展到50万、30万、20万
          1948年提前一年发起渡江战争;
          1949年统一全国。


          IP属地:山东7楼2023-09-28 11:36
          收起回复
            不会,有老张在应该不会。论资排辈哪都一样。
            而且去江南是中央的计划安排


            IP属地:新加坡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9-28 12:48
            收起回复
              字数受限,此楼回复7楼南宫飞云兄。兄弟你这是把粟总当成天才了,我是极不认同粟总是天才的。1934年先遣队以前,我认为粟总大概也就当时国共双方中上水平:作战勇猛(多次负伤,总不能说是粟总倒霉吧),战斗水平高(射击精准,带几个人就敢俘虏敌人一百多人),有些谋略(献计活抓张辉瓒)等。同时他在那个年代的软肋非常明显,小地主知识分子,没上过军校,沉闷而执着的性格未必讨人喜欢。难道喜欢用黄埔军校学生只是委员长专属?这期间粟总还多次受伤,没有理由脱颖而出,如朱老总执掌大权,可能更受重用,得到更多磨炼升级的机会。南方三年游击战才是他的“炼狱”。练出了“犹豫就是等死”的果敢作风,粟总后来军事指挥上各种先斩后奏,“临机处置”,正是来源于失败的实践。这里以一个例子来看粟总的“天才”之路。怀玉山兵败中,粟总他们800多伤病、机关、没炮弹的炮和机枪连队,作为前锋,遇到小股敌人在山上封锁,马上派一个班抵近火力压制,轻松越过。而后面大部队见到有枪声,改道,反复拖延,导致敌人完成了有力的包围。粟总未必能说服大部队克服疲惫,跳出包围圈再休息,但如能在先期突围后,在敌人的封锁线留下小股部队接应大部队,告知情况,协助后续部队,可能都可以顺利突围。而后面大部队如能先派精干小队侦查,也可能不被小股敌人影响突围方向和信心。莱芜战役中,王耀武判断出华野意欲声南击北,合围北线,却被国军内部所迷惑,对指战员来说,考虑各种可能性是作战基础,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式的先斩后奏,临机处置,才是指战员最重要的价值。要不然大家坐下来,开个会,共同决定就好了嘛。遇到紧迫的战事,开完会,黄花菜都凉了。情况越紧迫,越体现军事主官的价值。40年,皖南前,陈粟曾派两个营接应可能北上的军部,虽然没来。46年守淮阴城时,胖帅承诺派兵,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粟扫清一切接应障碍后,胖帅只得三更半夜发来,无兵调淮阴。48年豫东时,粟往东派了一个连准备接应山东兵团部队,虽然也没来,往太康方向派了一个侦查营,胡长官果然来了。即使是在官徒门这样仅8分钟的突袭,粟总都在敌人可能增援的两个方向各派了一个班,这些小方向上的用兵,也许用不上,一旦用上,那可是不至于由胜转败的关键点。34年先遣队无后方作战失利,到了46年粟总坚决要求内线作战。7月分兵,不说中野千里跃进的损失,就是华野,一、四,三、八纵分兵转进鲁西南马上就损兵折将,可想而知渡江南进的损失。杜聿明和粟总淮海中最大的差距是,杜瞻前顾后,粟总一往无前。杜转移中接到委员长空投手书,只敢在大决战中怒喷委员长。而粟总开战前接到君威对华野前委某人关于不请示之类的责备时,粟总却决按已定计划进行。一个中途成立的总前卫,怎么指挥一个战役计划、发起者并有临机处置权的野战军代司令代政委?粟有些先斩后奏的命令,连君威都是默认。


              IP属地:广东9楼2023-09-30 11:52
              回复
                罗炳辉调任副军长应该是他身体不行了,调离第二纵队,给他一个虚职修养。专门培养韦国清了。


                IP属地:浙江11楼2023-10-03 10:34
                收起回复
                  副军不是虚职,还要看谁去干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10-05 21: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