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受限,此楼回复7楼南宫飞云兄。兄弟你这是把粟总当成天才了,我是极不认同粟总是天才的。1934年先遣队以前,我认为粟总大概也就当时国共双方中上水平:作战勇猛(多次负伤,总不能说是粟总倒霉吧),战斗水平高(射击精准,带几个人就敢俘虏敌人一百多人),有些谋略(献计活抓张辉瓒)等。同时他在那个年代的软肋非常明显,小地主知识分子,没上过军校,沉闷而执着的性格未必讨人喜欢。难道喜欢用黄埔军校学生只是委员长专属?这期间粟总还多次受伤,没有理由脱颖而出,如朱老总执掌大权,可能更受重用,得到更多磨炼升级的机会。南方三年游击战才是他的“炼狱”。练出了“犹豫就是等死”的果敢作风,粟总后来军事指挥上各种先斩后奏,“临机处置”,正是来源于失败的实践。这里以一个例子来看粟总的“天才”之路。怀玉山兵败中,粟总他们800多伤病、机关、没炮弹的炮和机枪连队,作为前锋,遇到小股敌人在山上封锁,马上派一个班抵近火力压制,轻松越过。而后面大部队见到有枪声,改道,反复拖延,导致敌人完成了有力的包围。粟总未必能说服大部队克服疲惫,跳出包围圈再休息,但如能在先期突围后,在敌人的封锁线留下小股部队接应大部队,告知情况,协助后续部队,可能都可以顺利突围。而后面大部队如能先派精干小队侦查,也可能不被小股敌人影响突围方向和信心。莱芜战役中,王耀武判断出华野意欲声南击北,合围北线,却被国军内部所迷惑,对指战员来说,考虑各种可能性是作战基础,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式的先斩后奏,临机处置,才是指战员最重要的价值。要不然大家坐下来,开个会,共同决定就好了嘛。遇到紧迫的战事,开完会,黄花菜都凉了。情况越紧迫,越体现军事主官的价值。40年,皖南前,陈粟曾派两个营接应可能北上的军部,虽然没来。46年守淮阴城时,胖帅承诺派兵,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粟扫清一切接应障碍后,胖帅只得三更半夜发来,无兵调淮阴。48年豫东时,粟往东派了一个连准备接应山东兵团部队,虽然也没来,往太康方向派了一个侦查营,胡长官果然来了。即使是在官徒门这样仅8分钟的突袭,粟总都在敌人可能增援的两个方向各派了一个班,这些小方向上的用兵,也许用不上,一旦用上,那可是不至于由胜转败的关键点。34年先遣队无后方作战失利,到了46年粟总坚决要求内线作战。7月分兵,不说中野千里跃进的损失,就是华野,一、四,三、八纵分兵转进鲁西南马上就损兵折将,可想而知渡江南进的损失。杜聿明和粟总淮海中最大的差距是,杜瞻前顾后,粟总一往无前。杜转移中接到委员长空投手书,只敢在大决战中怒喷委员长。而粟总开战前接到君威对华野前委某人关于不请示之类的责备时,粟总却决按已定计划进行。一个中途成立的总前卫,怎么指挥一个战役计划、发起者并有临机处置权的野战军代司令代政委?粟有些先斩后奏的命令,连君威都是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