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辉煌——太极殿
又名大极殿,曹魏至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宫殿形制,大约是放弃了战汉时期的高台,转而在平地上兴造宫殿,用多座建筑围合成院子。
起初,太极殿面阔12间,代表12月,后来梁武帝改为13间,代表闰年13个月。东西堂各七间,殿堂之间有阁。
《景定建康志-卷21》说太极殿面阔27丈(67.77米),进深17丈(42.67米),高八丈(20米),面阔13间则每间宽2丈多约5米左右。
这个尺寸比太和殿平面(64x37,高26)大一些,但高度矮,设计成三重檐,屋顶坡度比较缓和,内部用减柱造,形成一个跨度6丈(15米)的大梁,能否有如此大跨度,一是上层结构是否能更轻,二是梁能否更粗。从结构上看,三重檐的顶部屋檐进深最小,坡度又平缓,屋檐下的结构相对可以做的更简节,这就有效的减轻了负重,中古时代又有大木料,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东西堂跟太极殿的距离,建康宫的做法是殿堂之间有阁,所以可能分割成三个院,各有门。而汉魏洛阳宫的发掘证明东西堂距离太极殿比较近,共用一个大院。
又名大极殿,曹魏至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宫殿形制,大约是放弃了战汉时期的高台,转而在平地上兴造宫殿,用多座建筑围合成院子。
起初,太极殿面阔12间,代表12月,后来梁武帝改为13间,代表闰年13个月。东西堂各七间,殿堂之间有阁。
《景定建康志-卷21》说太极殿面阔27丈(67.77米),进深17丈(42.67米),高八丈(20米),面阔13间则每间宽2丈多约5米左右。
这个尺寸比太和殿平面(64x37,高26)大一些,但高度矮,设计成三重檐,屋顶坡度比较缓和,内部用减柱造,形成一个跨度6丈(15米)的大梁,能否有如此大跨度,一是上层结构是否能更轻,二是梁能否更粗。从结构上看,三重檐的顶部屋檐进深最小,坡度又平缓,屋檐下的结构相对可以做的更简节,这就有效的减轻了负重,中古时代又有大木料,也不是不可能。
至于东西堂跟太极殿的距离,建康宫的做法是殿堂之间有阁,所以可能分割成三个院,各有门。而汉魏洛阳宫的发掘证明东西堂距离太极殿比较近,共用一个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