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红蓝两方的对立,也不是所谓理性和感性的简单对立,甚至不能够简单称之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
这个问题里埋藏了三个没有标明的前提,再加上人第一印象的主观认知,构成了一个危险的陷阱
第一个前提:每个人都无法在选择前相互交流。
第二个前提:选择的后续影响在问题中不予考虑。
这两个前提有人提出来过,前者否定了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后者则使得问题从现实变成了一场单纯的道德审判(否则蓝死这么多,社会早崩了,红也不可能实现题目里说的毫发无损)
但第三个前提则被巧妙的隐藏,很难看出来,那就是:所有人必须选择红或者蓝。
就像如果我现在拿着电车难题拷问所有人,大多数经过认真思考的人肯定知道这个臭名昭著的道德陷阱该咋解:殴打题目本身,一直殴打题目直到题目下跪求饶,给出所有人都存活的选项。
这个问题也是一样,倘若有第三个选项:不选择并破坏这个该死的强制性道德陷阱,那么谁都知道怎么选择。
可问题是它使用了陷阱使得所有人没意识到它本身是一个强制的道德陷阱。
这是因为当进行理智的思考过后,一旦意识到选择红有着百分百生存率后。由于红选项的模糊性,相当一部分人会把红认知为不作为,而另一部分则则会把红选项认知为主动作为,就像是电车难题里拉下拉杆的人。
在前者眼中,问题会退化为只有一个简单对立选项的问题:
仅有蓝选项
如果选择,倘若选择人数过半则无事,不过半则选择者死亡
如果不选择,无事发生
那很自然的,这个问题就变成要不要寻死寻求刺激,以及要不要救主动寻死者的问题,第一个没得讨论,至于第二个,可能放在以前还能讨论一下,现在看多了怎么劝都劝不回来的逆天后,大家伙能够达成一致的共识:先劝上几句,实在劝不回来就“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把对方当做永恒的笑料看待,以保证达成教育效果使得相关风气得以抑制(这也是部分红选项选择者为何会主动嘲讽蓝选择者的原因)
最终呈现出来的问题效果,是不理智寻求感性刺激的人(蓝)与理智的人(红)之间的冲突,而之后将其作为笑料的做法,并非是落井下石,而是出于集体主义、将其作为反面教材以减少相应行为的教育行为。
可如果将选择红选项视作是作为呢?
问题就会演变成这样。
大批量且肯定同时存在两种选择的人群,同时选择红与蓝选项
选择蓝,如果蓝选择人数过半则无事发生
选择红,如果红选择人数过半则杀死选择蓝的选择者
不用我说,所有人就都知道怎么做出道德选择。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巧妙的逻辑陷阱,使用多重的话术掩盖,让人忽略掉真正的问题:不作为选项的缺失与模糊,将一个和电车难题同样的道德陷阱,包装成一个可以被讨论的伦理问题。

这个问题里埋藏了三个没有标明的前提,再加上人第一印象的主观认知,构成了一个危险的陷阱
第一个前提:每个人都无法在选择前相互交流。
第二个前提:选择的后续影响在问题中不予考虑。
这两个前提有人提出来过,前者否定了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途径;后者则使得问题从现实变成了一场单纯的道德审判(否则蓝死这么多,社会早崩了,红也不可能实现题目里说的毫发无损)
但第三个前提则被巧妙的隐藏,很难看出来,那就是:所有人必须选择红或者蓝。
就像如果我现在拿着电车难题拷问所有人,大多数经过认真思考的人肯定知道这个臭名昭著的道德陷阱该咋解:殴打题目本身,一直殴打题目直到题目下跪求饶,给出所有人都存活的选项。
这个问题也是一样,倘若有第三个选项:不选择并破坏这个该死的强制性道德陷阱,那么谁都知道怎么选择。
可问题是它使用了陷阱使得所有人没意识到它本身是一个强制的道德陷阱。
这是因为当进行理智的思考过后,一旦意识到选择红有着百分百生存率后。由于红选项的模糊性,相当一部分人会把红认知为不作为,而另一部分则则会把红选项认知为主动作为,就像是电车难题里拉下拉杆的人。
在前者眼中,问题会退化为只有一个简单对立选项的问题:
仅有蓝选项
如果选择,倘若选择人数过半则无事,不过半则选择者死亡
如果不选择,无事发生
那很自然的,这个问题就变成要不要寻死寻求刺激,以及要不要救主动寻死者的问题,第一个没得讨论,至于第二个,可能放在以前还能讨论一下,现在看多了怎么劝都劝不回来的逆天后,大家伙能够达成一致的共识:先劝上几句,实在劝不回来就“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把对方当做永恒的笑料看待,以保证达成教育效果使得相关风气得以抑制(这也是部分红选项选择者为何会主动嘲讽蓝选择者的原因)
最终呈现出来的问题效果,是不理智寻求感性刺激的人(蓝)与理智的人(红)之间的冲突,而之后将其作为笑料的做法,并非是落井下石,而是出于集体主义、将其作为反面教材以减少相应行为的教育行为。
可如果将选择红选项视作是作为呢?
问题就会演变成这样。
大批量且肯定同时存在两种选择的人群,同时选择红与蓝选项
选择蓝,如果蓝选择人数过半则无事发生
选择红,如果红选择人数过半则杀死选择蓝的选择者
不用我说,所有人就都知道怎么做出道德选择。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巧妙的逻辑陷阱,使用多重的话术掩盖,让人忽略掉真正的问题:不作为选项的缺失与模糊,将一个和电车难题同样的道德陷阱,包装成一个可以被讨论的伦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