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性质,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文字和语素-音节文字几种说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汉字大多不体现发音,即使是形声字发音也没有什么体系性,而从意义角度看很多汉字如象形字会意字的字形都反映了字义。不过,汉字经过演变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远不如古汉字那样明显,基本成为了记号字。而且文字表意本身其实也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表意指的是会意,即通过体会字形就可得出代表的意义,那么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用说虚语素不反映实在的对象,意义无法通过体会字形得出;即使是实语素,意义也难以只凭借体会字形而准确得出(字形只是提示字义的线索)。但如果表意指的是汉字作为语素的书写标记,大多和特定的意义建立了联系从而表示特定的意义,那么也可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个别汉字只表音不表意不影响汉字的整体特征)。
意音文字的根据是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但现代汉字中真正称得上是形声字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形声字或者意符不表意,或者音符不表音,从现代汉字的角度看,这样的字不应该再当作是形声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并不多,故把汉字称为意音文字并不合适。
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而每个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大体上是一个语素,所以,从文字单位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汉语的“祖国”是由“祖”和“国”两个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音和义。“祖”的音是zǔ,意思是先代;“国”的音是guó,意思是“国家”。汉字的一个个单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汉语语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不同音的语素一般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汉语里的“人”和“民”是两个不同音的语素,书写时就用“人”和“民”这两个不同的汉字。而同音语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一、依、衣、医、伊、铱、漪”这七个语素都读yī,而书写时用七个不同的汉字,从而在形体上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形态各异的汉字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语素。
每个汉字除了有形体和读音外,还有意义。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有意义内容的,因此,汉字记录语素,它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例如我们用“书”这个字表示汉语里“书”这个语素,因为语素“书”读shū,意思是“成本的著作”,于是汉字“书”就读shū,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叠音词,例如“蜘蛛、琵琶、秋千、皑皑、往往”等;有的是是音译词,例如“吉它、巧克力”。记录多音语素的单个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不表示意义,必须几个字合起来才表示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这样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少数,不反映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当然如果严谨一些,可以说汉字基本上是语素文字。
也有人根据汉字大部分表示语素,有些则表示音节,因此把汉字看作是语素-音节文字。不过,音节文字一般指用固定符号表示音节的文字,符号和音节之间要有一对一的联系,显然与汉字情况不符,因此说汉字是音节文字并不妥当。
文字基本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用字母,日文用假名,汉文用字。语言的单位可分为语音层和语义层,在语音层可分音位(音素)和音节,在语义层可分语素、词和句子。把文字的基本单位和语言的基本单位相互对应起来看,根据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统称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
音素文字*以字母作为记录语言的最小单位,每个字母记录一个音素。在记录语言的时候,要把音节拆分出为一个个音素,分别用相应的字母表示,读时再把一个个音素拼合为音节。音素文字的系统比较简单,因为一般一种语言的音素只有几十个,所以用几十个符号就可以把语音进而语言记录下来,故音素文字适合记录音节类型多的语言。大部分语言的文字都属于音素文字。
音节文字用固定符号(有的书也称为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符号和音节之间有一对一的联系,但不存在表示音素的符号,表示音节的符号就是标记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文字只适合记录音节类型比较少的语言。这类文字比较少。日文中的假名是音节文字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种综合了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特点的音节音素文字,有表示音素的字母,而记录语言时字母又会根据音节组成有明显界限的字母集合体,每个字母集合体表示一个音节。朝鲜文(谚文)是音节音素文字的典型代表。
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汉字大多不体现发音,即使是形声字发音也没有什么体系性,而从意义角度看很多汉字如象形字会意字的字形都反映了字义。不过,汉字经过演变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远不如古汉字那样明显,基本成为了记号字。而且文字表意本身其实也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表意指的是会意,即通过体会字形就可得出代表的意义,那么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用说虚语素不反映实在的对象,意义无法通过体会字形得出;即使是实语素,意义也难以只凭借体会字形而准确得出(字形只是提示字义的线索)。但如果表意指的是汉字作为语素的书写标记,大多和特定的意义建立了联系从而表示特定的意义,那么也可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个别汉字只表音不表意不影响汉字的整体特征)。
意音文字的根据是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但现代汉字中真正称得上是形声字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形声字或者意符不表意,或者音符不表音,从现代汉字的角度看,这样的字不应该再当作是形声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并不多,故把汉字称为意音文字并不合适。
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而每个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大体上是一个语素,所以,从文字单位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汉语的“祖国”是由“祖”和“国”两个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音和义。“祖”的音是zǔ,意思是先代;“国”的音是guó,意思是“国家”。汉字的一个个单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汉语语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不同音的语素一般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汉语里的“人”和“民”是两个不同音的语素,书写时就用“人”和“民”这两个不同的汉字。而同音语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一、依、衣、医、伊、铱、漪”这七个语素都读yī,而书写时用七个不同的汉字,从而在形体上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形态各异的汉字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语素。
每个汉字除了有形体和读音外,还有意义。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有意义内容的,因此,汉字记录语素,它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例如我们用“书”这个字表示汉语里“书”这个语素,因为语素“书”读shū,意思是“成本的著作”,于是汉字“书”就读shū,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叠音词,例如“蜘蛛、琵琶、秋千、皑皑、往往”等;有的是是音译词,例如“吉它、巧克力”。记录多音语素的单个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不表示意义,必须几个字合起来才表示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这样的情况在汉语中是少数,不反映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当然如果严谨一些,可以说汉字基本上是语素文字。
也有人根据汉字大部分表示语素,有些则表示音节,因此把汉字看作是语素-音节文字。不过,音节文字一般指用固定符号表示音节的文字,符号和音节之间要有一对一的联系,显然与汉字情况不符,因此说汉字是音节文字并不妥当。
文字基本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用字母,日文用假名,汉文用字。语言的单位可分为语音层和语义层,在语音层可分音位(音素)和音节,在语义层可分语素、词和句子。把文字的基本单位和语言的基本单位相互对应起来看,根据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统称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
音素文字*以字母作为记录语言的最小单位,每个字母记录一个音素。在记录语言的时候,要把音节拆分出为一个个音素,分别用相应的字母表示,读时再把一个个音素拼合为音节。音素文字的系统比较简单,因为一般一种语言的音素只有几十个,所以用几十个符号就可以把语音进而语言记录下来,故音素文字适合记录音节类型多的语言。大部分语言的文字都属于音素文字。
音节文字用固定符号(有的书也称为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符号和音节之间有一对一的联系,但不存在表示音素的符号,表示音节的符号就是标记语言的最小单位。音节文字只适合记录音节类型比较少的语言。这类文字比较少。日文中的假名是音节文字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种综合了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特点的音节音素文字,有表示音素的字母,而记录语言时字母又会根据音节组成有明显界限的字母集合体,每个字母集合体表示一个音节。朝鲜文(谚文)是音节音素文字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