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讨论分析为本人的qq聊天记录的整合,用词和语句之间的逻辑衔接可能会比较奇怪。
你们认为op的本质是什么?
末期资本主义下的的精神消费品的病态依存者,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发明过类似概念,那些精神分析学的学者可能早就进行过解构了。
反过来想想,这种极端的消费品恋物癖还在哪些地方出现过?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买彩票的彩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飘渺不定的数字之上,相信在彩票的数字中有他们追寻的数学规律。只要两块钱,就买来他们一整天的美梦,让他们对明天满怀期待。
相反,如果这个时候你试图戳穿他,或者告诉他彩票是骗人的,那么他会反过来怒斥你,并继续沉浸在这种自我催眠之中。
我第二想到的是就是御宅这个群体。一部分的御宅也是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寄予某种人造的精神消费品之上的。
我认为这些群体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他们是在末期资本主义下才会特定存在着的,精神消费品恋物癖。
生的意义的缺乏在资本主义下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锚定到某种精神消费品上,他就会自发的维护这种消费品的生产者。这就是某些“米孝子”臀脑分离,维护米哈游公司的利益而不是玩家利益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类群体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的,因为消费品终究是消费品,它被生产的目的是赚钱,提供精神服务只是顺带功能。未来米哈游可能还会变质,原神可能会更氪,还可能会关服,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消费品恋物癖会失去他们生命意义的锚定物,他们只能选择失魂落魄,或者是从这种消费品中抽离出某种虚构概念,以为继他们的恋物癖,比如说“原神精神”之类的,他们也就从恋物癖转为了恋尸癖了。
你们认为op的本质是什么?
末期资本主义下的的精神消费品的病态依存者,这就是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发明过类似概念,那些精神分析学的学者可能早就进行过解构了。
反过来想想,这种极端的消费品恋物癖还在哪些地方出现过?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买彩票的彩民。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飘渺不定的数字之上,相信在彩票的数字中有他们追寻的数学规律。只要两块钱,就买来他们一整天的美梦,让他们对明天满怀期待。
相反,如果这个时候你试图戳穿他,或者告诉他彩票是骗人的,那么他会反过来怒斥你,并继续沉浸在这种自我催眠之中。
我第二想到的是就是御宅这个群体。一部分的御宅也是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寄予某种人造的精神消费品之上的。
我认为这些群体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他们是在末期资本主义下才会特定存在着的,精神消费品恋物癖。
生的意义的缺乏在资本主义下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锚定到某种精神消费品上,他就会自发的维护这种消费品的生产者。这就是某些“米孝子”臀脑分离,维护米哈游公司的利益而不是玩家利益的原因。
在我看来,这类群体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的,因为消费品终究是消费品,它被生产的目的是赚钱,提供精神服务只是顺带功能。未来米哈游可能还会变质,原神可能会更氪,还可能会关服,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消费品恋物癖会失去他们生命意义的锚定物,他们只能选择失魂落魄,或者是从这种消费品中抽离出某种虚构概念,以为继他们的恋物癖,比如说“原神精神”之类的,他们也就从恋物癖转为了恋尸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