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吧 关注:8,946贴子:21,396
  • 0回复贴,共1

《左祖右社与阳城》书中破译印度河哈拉帕印章文字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左祖右社与阳城》书中破译印度河哈拉帕印章文字节选
原创 亚布
2023-03-02 13:21 发表于贵州
第四章 哈拉帕印章文字与水书甲金文比较破译
第一节 中国象形文字发展简史
毋庸置疑,上古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文字。人类从发明语言到创造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使用着一种古老而繁琐的记事方法,那就是“结绳记事。”随着结绳记事的日渐成熟,每一个固定形状的绳结,都对照着固定的语言,结绳的人发现:原来用树枝,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绳结形状画在沙土上,也可以暂时记忆语言。这样便产生了最初的文字,我称之为“初字。”
上古燧人氏一项最为重要的发明,就是使燧人氏的文化能够流传下来的载体——结绳记事。古代美洲印加人把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叫作奇普(khipu),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我把khipu译作为“其谱”,因为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中,我把“其”译作“图腾”,“谱”译作“记事册。”那么“其谱”就是图腾历史记事册。正是由于燧人氏发明了结绳记事,才使人类告别了蒙昧的黑暗时代,使人类文明有了得以前行的航船。
在使用“其谱”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结绳材料的缺乏,有时无法结绳,掌管结绳的人,便用树枝,仿照绳结的形状,临时画在地上,这样便行成了最初的文字,我称之为“初字。”这种仿照绳结形状写成的文字,至今还保留在哈拉帕印章文字和甲骨文之中。
比如哈拉帕印章文字中的“玄、兹、索、冬”;以及甲骨文里面的“玄、兹、索、冬”,见表9 《文字对比表》:
表9 文字对比表
如果说汉字起源于像物之形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很多汉字根本无物可仿,而完全是来源于对绳结的仿写。下面表10就是金文大篆中遗留的结绳记事时期的绳文痕迹。
表10 绳文在金文大篆中的遗留痕迹
受仿写绳结形状的启发,人类后来开始仿写物器之形,这才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玛雅文字、殷商甲骨文等象形文字。无论这些文字的造字理论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象形,以形表音。
由记事绳结符号,发展到画在地上像绳结形状的初字,再发展到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再发展到殷商甲骨文,再发展到周秦金竹文字,最后形成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的发展历时几万年。时至今日,庆幸的是:除了绳结符号我们很难看到了。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殷商甲骨文、周秦金竹文字,却一脉相承的保留下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象形文字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不得不赞叹华夏祖先们的光辉与伟大。
要讲结绳记事和文字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讲上古语言,毕竟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使用结绳记事和创造文字。上古时期,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的,故而“因声取义,因声取字,音同义同,音近假借”这些现象,在先秦文献中极其普遍。正因如此,研究上古语言文字,奥秘在于“音训。”“音训”也叫“声训”,就是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另外一个字的意义。这相当于夏三音文字理论中的“表音。”如:天,颠也。水,准也。数,手也。
作者试举一例,请读者看看中国古代文字,由表音发展到表意的历史过程。例如:十天干中的“戊”,在天干中排位第五,故以“五”为“戊。”《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故“五”读“午”,而“五”即“戊”,居天干中央,中央为“戊己”,因此“己”也是“吾”,“吾”又可以说成“我。”可见在上古“五”表音为“戊、午、吾”,皆为“u”音;表意为“己、我。”
有文字,就必然有图书。那么中国最早的图书是什么呢?
《春秋纬说题辞》说:“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
《春秋纬说题辞》出自《纬书》,《纬书》虽不及儒家《经书》正统,但却保留了很多华夏先民的历史信息。作者给出的《纬书》定义是:被儒家学者按正统思想筛选过,而被遗弃的上古之书。那《经书》自然而然的就是:被儒家学者按正统思想筛选编辑之后,流传下来的上古之书。然而《纬书》与《经书》有交集,甚至《纬书》比《经书》更直言历史。因为《纬书》没有《经书》上的那些“忠、孝、礼、智、信”的思想束缚,不用拘泥于雅言。
《春秋纬说题辞》说古代的河图、洛书是一种有图、有字的图书。
《易·系辞上》也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说河图、洛书是图书。
《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东序”,是夏朝的大学图书馆,藏有重典。既然《尚书·顾命》说“河图在东序”,那也就是说夏朝时,河图是作为国家重要典籍,保存在国立大学的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夏朝是一个有历史文献的朝代。正如《尚书•多士》所言:“夏人有典有册。”这说明夏朝时期,不仅有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还有国家编撰的书籍和法典。当时夏朝用来编撰书籍和法典的文字,就是哈拉帕印章文字。
哈拉帕印章文字语言与《山海经》语言一样,都符合夏三音“表音、切音、东西音”的特点。哈拉帕印章文字,除了有少量的结绳符号,其它百分之九十九是象形文字。哈拉帕印章文字是以独体字为主,但也出现了很多合体现象,由于它们都是很原始的合体字,还不可能像我们现代汉语的合体字那样,有标准的声旁和意旁组成。哈拉帕之所以出现合体现象,更多的还是为了书写方便和节省版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创造以前没有的新文字。
第二节 哈拉帕印章文字分类破译
为了读者更加清晰的阅读,作者选取了三张哈拉帕印章文字图片:图52、图53、图54。对照图52、图53、图54三张哈拉帕印章文字图片,作者将哈拉帕印章文字,分别按文字象形情况和文字结构情况进行分类。
按文字象形情况,哈拉帕印章文字可以分为:人形、动物形、植物形、器物形、山河日月形,除此之外还有抽象符号形;
按文字结构情况,哈拉帕印章文字可以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
所有的古文字都有一个很浅显的规律:就是越古老的文字越象形。既然哈拉帕印章文字是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古老,那就应该比甲骨文更象形,事实也确实如此。对于哈拉帕印章文字象形的问题,作者不想多费笔墨,还是以图表对比的方法,呈现给读者们更直观。
请看表11《哈拉帕印章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图文对比表》。
要验证古文字破译结果正不正确,文字对比像不像,只能说明十分之一的问题。十分之九要看:破译出来的古文字结果,复原在典籍和历史上通不通。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译结果,因其能够完美地与《山海经》,以及华夏历史高度吻合,而受到作者的重视。并且很久以前,作者就断言:哈拉帕印章文字,乃是华夏先民使用过的文字;哈拉帕印章是世界之瑰宝,华夏之玺王。
在表9《哈拉帕印章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图文对比表》中,作者只简单的列出“鱼、夷、朱、象、弓”5个字,明显可以看到:就象形之真,笔划之简,首推哈拉帕印章文字。
有此一表五字,足以拍定:哈拉帕印章文字就是夏朝文字,是甲骨文前身。其实甲骨文专家是可以识读哈拉帕印章文字的,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对出土于印度河流域的华夏古文字,竟然无动于衷,这实在令人扼腕不已!
在本节,作者将要着重讲解的是: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独体字与合体字。因为这更便于和现代汉字的分类接轨,更便于对哈拉帕印章文字与现代汉语之间关联的研究。
一、哈拉帕印章文字独体字
哈拉帕印章文字独体字,可以分为:独体单读和独体切读两种。哈拉帕印章文字独体字,也叫作“单字”,作者在此不再赘述,读者可以参看《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印章文字单字破译表》,表中破译的97个文字基本都是独体字。其中独体单读,如:“帝、王、公、侯、伯、子、男”等共90个文字;独体切读,如:“矢网”切“双”,“三因”切“信”,“午壹”切“巫”共3个文字。
此外还有几个将要在下面讲解的合体字,其中合体分读,如:“浮鱼”,共1个文字;合体切读,如:“贝水(贵顺)”切“鲧”,“玺两”切“享”,“玺三”切“咸”,共3个文字。
二、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
哈拉帕印章文字的合体字,基本都是有两个独体字组成,在朗读的时候,都遵守着“合体分读”、“合体切读”或“字根读”的原则。
1、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分读”类部分文字解读
为了便于阅读与查找,作者将以往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书中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分读”类文字,以及图52、图53、图54中,可以识读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分读”类文字,对照水书、甲骨文、金文,列成表5-1、表5-2。按表5-1、表5-2,给读者讲解一下,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分读”类文字的读写情况。
2、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切读”类部分文字解读
为了便于阅读与查找,作者将以往在《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书中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切读”类文字,以及图52中,可以识读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切读”类文字,对照水书、甲骨文、金文,列成表6。按表6给读者讲解一下,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切读”类文字的读写情况。
通过研究哈拉帕印章“合体分读类”与“合体切读类”文字,我们发现:哈拉帕印章文字的合体字,基本都是使用结绳符号“玄、兹、索”、“水”、数字类、帝爵类等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合体,这样降低了合体之后的文字辨识难度。
(1)、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在“合体分读类”文字表5-1和表5-2里面,哈拉帕人非常善于使用“U”形符号的“玄、兹、索、玺、益”,在新合成的文字中各占一半,或居其中,但读者一眼就会认出,它是写在一起的两个文字,非常容易识读。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也擅长使用“水”字,与其它象形文字合体;或者使用数字,与其它象形文字合体。“合体分读类”文字是可以拆分的,拆分之后,读音不变,语意不变。“合体分读类”文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节省书写成本和视觉简化,并不是要产生新的文字。
(2)、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在“合体切读类”文字表6里面,与表5-1和表5-2里面“合体分读类”文字的情况大不相同,尽管它们的书写方式极其一致,但“合体切读类”文字,并不是为了节省书写成本和视觉简化,而是要产生一个以前完全没有的全新文字。比如“贝水(贵顺)”切“鲧。”“玺两”切“享。”“玺三”切“咸”,所切读出来的文字,已经与原来的两个文字毫无关系。在“合体切读类”文字里面,作为切读的两个文字,是作为拼音使用的,前者代表声母,后者代表韵母。这种以文字代表字母切读的方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通篇使用。
甲骨文及其后来的金文中,也存在着类似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分读与切读的现象。最具代表的一个文字,是夏朝末代君主名字“桀”字。之所以拿夏桀的“桀”字,来演示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分读与切读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哈拉帕印章文字与甲骨文的血缘关系,相信甲骨文是直接来源于哈拉帕印章文字的。
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姒姓,名履癸,谥号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0年左右。这位原名“履癸”的君主怎么就谥号“桀”了呢?原因就是“履癸”是夏西音,“桀”是夏东音,是殷商王朝东迁黄河以后,给“履癸”死后谥号“桀”的。这一现象在表12中甲骨文分体分读“履癸”,与金文合体合读“桀”的文字结构中表现出来。金文“桀”字,本身就是“步(履)”与“癸”的两字组合,因此无论是看甲骨文还是看金文,“履癸”都是“桀”字的合体分读,而“桀”则是“履癸”两字的合体切读的一种特殊形式——赋音。这种一个合体字既可以分读,也可以赋音(切音的特殊形式,也就是文字的创造者,硬性地给被创造的文字定音),这与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的读写方式有明显的沿袭性。
祖先智慧非凡!在为数不多的文字初始阶段,他们尽可能的以字表音,但又怕读者误会,就在这个表音文字的旁边加上人形。这样,读者就容易联想到与人有关的读音。比如:人手持弓箭,就是“射”;人手持“帝”字,就是传“递”;人手持“玄”字,表音就是进“献”;人手持“四”字,就是“释”放;人手持“七”字,就是“起”来;人手持“琴”字,就是弹“琴”;人手持“因”字,就是押“印”;人游在水里,就是游“泳。”
越古老的象形文字,名词性越强,哈拉帕印章文字也不例外。哈拉帕先民,通过把哈拉帕印章文字名词字根加上人形的方法,就出现了很多动词,如表7中所收录的10个哈拉帕印章文字,均是动词性文字。
在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时,我们不仅发现哈拉帕印章文字合体字,基本都是有两个独体字组成,在朗读的时候,遵守着“合体分读”、“合体切读”或“字根读”的原则。还发现比《遗失的华夏·哈拉帕》数字类还大的“一百、二百、三百、六百”4个自然数,这让我们对哈拉帕时期的自然数产生了兴趣,哈拉帕时期最大自然数到底达到几位?百位我们已经见到了,那么是否有千位、万位、亿位?鉴于哈拉帕印章文字与《山海经》的紧密关系,我们今天是可以在《山海经》里看到亿位数的。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姑且不论“帝命竖亥”测量大地的历史,仅以此段文字,就已表明:中国人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就已经能够使用和驾驭亿位数了。然而,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人,还幼稚的认为:“亿位”这个五位数简直是一个“大得无法计算的数”,凡是超过了“亿位”的,就被称为“无穷大。”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对自然数认识过程中存在着的巨大反差,说明《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如此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若不是日积月累的本土原创,难道会是外来文明?承认《山海经》,就是承认华夏文明的智慧与神韵;承认《山海经》,就是承认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之祖!
可惜《山海经》随着周朝的衰败而逐渐变为难解之谜。自司马迁起,儒家学者就已经不敢把这部伟大的史籍,当做历史书籍看待了。时至今日沦为神话!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左祖右社与阳城》
《哈拉帕文明全档案》
《山海经鉴》上下册
《山海经鉴》网课视频70集
历史演绎小说《三皇苯纪》


IP属地:贵州1楼2023-03-02 13: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