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纪元吧 关注:7,352贴子:52,197

目前所有紫船历史真实数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是各紫色船只的介绍


IP属地:江苏1楼2023-01-17 12:16回复
    卡蒂萨克号

    “卡蒂萨克”号是世界帆船史上航行速度最快的一艘船,被称做“顺风威士忌”,代表着帆船建造技术的顶峰,1869年在苏格兰建成,已经有150年历史。长64.7米,款式为英国3桅快速机帆船,卡蒂萨克号于1869年在敦巴顿(Dumbarton)下水,凭借17节的前进速度成为19世纪70年代海上最快的船只之一。这样引以为傲的速度使她成为了利润最高的商船,自此,卡蒂萨克号承担起运茶船的使命,从中国将茶——当时最受欢迎的商品,运输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IP属地:江苏2楼2023-01-17 12:23
    收起回复
      支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17 12:25
      回复
        至圣三位一体号

        在1765年的时候,一名来自爱尔兰的造船师Matthew Mullan,在古巴的哈瓦那设计建造了一搜战舰,用了四年的时间打造出了这一艘海上梦魇。相比当时英国的胜利号和法国的同类战舰,它的体积比他们要大得多。有趣的是当时它的初始设计图是一艘三层夹板,配备112门火炮的西班牙海军一级战列舰。而并不是一搜让人闻风丧的的四层夹板梦魇。
        到了1795年,设计师又在他的艏艉甲板之间重建了新的一层甲板,并把火炮增加到140门,至圣三位一体号并不是唯一的四层甲板战列舰,但是其140门火炮的配置,在完成建造的风帆战列舰中,绝对是No.1的存在,也使其成为最为著名的四层甲板战列舰。当时它的出现意味着死亡,是无数战舰的梦魇,因为它是在太大了。人们都叫她“西班牙的母马”。虽然遇见它就意味着死亡,但是直到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战,它险些被俘。
        在1797年2月14日,这艘海上梦魇作为当时西班牙舰队司令的座舰,西班牙舰队的旗舰,参加了第二次圣文森特海战。行驶了不久后,这艘巨舰就和英国地中海的15艘战舰遭遇,而这队战舰的领头则是大名鼎鼎的胜利号战列舰。为此西班牙舰队立即分成俩群向西北航行并躲避他们的攻击,毕竟,寡不敌众。
        但是,英国舰队从俩群中间穿过,直击西班牙舰队主力群。而为了防止西班牙两个舰队的会合和夹击,随后英国便又派出一只舰队去对另外一只西班牙舰队进行攻击,英殿后舰“杰出”号紧随其后与西班牙舰交火,两舰坚持作战,直至英舰队前卫舰“古洛丁”号赶到参战。战斗结果,西班牙4舰被俘、10舰受重创,被俘和伤亡人员5000名。此次海战,为英舰队重进地中海铺平道路。


        IP属地:江苏4楼2023-01-17 12:28
        收起回复
          胜利号

          胜利号风帆战列舰于1759年开始建造。1778年开始服役,第一次参战即俘获法国“独立兽角号”巡航舰。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附近爆发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以霍雷肖纳尔逊勋爵指挥的英国舰队一举击败了由拿破仑率领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确立了英国作为海上强国的霸主地位。“胜利号”是一座堡垒城市,可装有108门大炮,舰员850人,船上能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一次可连续行驶六个月,现仍停泊在英国的朴次茅斯港,成为忠诚、勇敢和恪尽职守的永恒象征,也是航海模型收藏家所钟爱的名船。
          胜利号(HMS VICTORY)一级风帆战列排水量:3556吨(3500英吨)载重量:2176.4吨(2142英吨)炮甲板长:57米(186英尺)全长:69.3米(227英尺)舰宽:15.8米(51英尺10英寸)吃水深度:8.8米(28英尺9英寸)主桅高:62.5米(205英尺)前桅高: 55.4米 (182英尺)后桅高: 46.3米 (152 英尺)风帆面积:5440平方米(6510平方码)航速:8节——9节(每小时15 至 17 公里)舰员:850人。武器: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
          英国是最早发展风帆战列舰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胜利”号是风帆战列舰的佼佼者,也是英国海军的骄傲。胜利号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风帆战列舰,1759年开建,在1765年建成,共消耗了2000余棵橡树,38吨铁。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它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02门铁铸加农炮和2门巨型短炮。舰上一次齐射,可发射半吨重的炮弹。它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分别在1778年至1781年其间参与了阿申特岛战役;之后的1797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参与了圣文森特角海战,并大胜西班牙海军。它之后又在拿破仑时期时参与了特拉法加海战,其间因作为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的旗舰并且大破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
          胜利号下水不久,就一直作为“预备船”直到1778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它每年航行后都要经过一次整修,1783年它再次被列入预备役名单。1789年在经过整修后重返舰队,1796年成为了海军上将约翰·杰维斯的旗舰。圣文森特角海战后,它被认为存在“缺陷”而退出服役,改作为医疗船。从1800年到1803年,胜利号经过了一次大的改装之后又重返舰队,直到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它一直是霍雷肖·纳尔逊的旗舰。它服役到1812年。在1922年,为了纪念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牺牲的霍雷肖·纳尔逊中将,胜利号作为纳尔逊中将的旗舰获得重修和永久安置,在浦茨茅斯港一直作为一个浮动的仓库,之后,它被拖到有名的2号干船坞永久保存直到现在。


          IP属地:江苏5楼2023-01-17 12:32
          回复
            七省号

            作为荷兰联省共和国海军一个堪称图腾一般的存在,七省号参与了第二和第三次英荷战争,法荷战争的绝大多数海战。他的命运和海上战神米歇尔-德-鲁伊特尔的命运一同交织。可以说,七省号的一生,也是经历了荷兰海军由盛转衰的一生。然而,七省号也不是孤独的。荷兰人在1665-1668年打造了多艘大型80炮双甲板战列舰(就荷兰人自己的划分,她们都属于一级舰的范畴)。
            七省号的长度达到了46米,其体型远超荷兰人之前打造的任何一艘战舰。这艘80炮战舰异常坚固强悍,即使在其暮年的大同盟战争期间(1690年代,那时七省号已经服役三十余年)也能够承受极其惨烈的损伤。除此之外,七省号也具有之前荷兰战舰所不曾拥有的强大火力:1666年建成之际,其下层28个炮位包括了12门36磅重炮和16门24磅火炮。在后来的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则被统一为28门36磅重炮。这样的火力配置已经可以与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的三甲板大型战列舰抗衡。四日海战证明了一点。
            然而,七省号并不是这一时期最大的荷兰战舰。这一桂冠最终被“金狮”号(Gouden Leeuw)夺得。“金狮”号长度达到了179阿姆斯特丹尺(49米)其早期火力配置以24磅炮为主,后期该舰加强到86炮是(可能)装备了36磅重炮。金狮号主要活跃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与英国新一代三甲板一级战列舰的交火中表现不俗。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型80炮战列舰都享有七省号的待遇。很多资料都显示,1660年代中期的荷兰战舰很多都还是以装备24磅炮为主。不过,就三次英荷战争的情况来看,荷兰人通过提升射击速度和精准度部分弥补了这一缺陷。正是依靠着大胆果断的指挥官,训练有素的水手,以及坚固的战舰,即使是在烈度极高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人也能取得极为惊人的胜利。不过,这些大型的双甲板80炮战舰也体现了荷兰人的无奈:在国力远不如英法两大强权的情况下,相比较昂贵的三甲板大型战列舰,这些(相对而言偏小的)双甲板战舰显然是更好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双甲板战舰都在1680-1690年代退役。让位于新一代荷兰三甲板战列舰(虽然荷兰人的三甲板一级舰在各国同类型战舰中的体型也是偏小的)
            七省号代表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装备同一级舰一样的下层重炮后,即使是双甲板战舰也拥有了和三甲板一级舰对抗的能力。不过,七省级与后来的标准型74/80炮战列舰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而标准化的74炮战列舰则是从另外一条科技树走出来的产物。七省号证明了小船扛大炮的可能性,而将其发展到巅峰的则是欧罗巴大陆上的另外两个海上强权。


            IP属地:江苏6楼2023-01-17 12:39
            收起回复
              胜利号 英格兰期盼人人都恪尽职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17 12:45
              回复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旗舰圣马丁号

                旗舰“圣马丁号”(四桅,38门火炮)
                无敌舰队(古西班牙语: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运的舰队;现代西班牙语: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击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时期。在格瑞福兰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舰被法兰西斯·德雷克所领导的英国海军冲散,英军用的秘密武器称为地狱燃烧者,即八艘起火燃烧并且满载火药的商船。
                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於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一万四千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开启了伊莉莎白一世的盛世。
                在欧洲,风帆战列舰,一共分为四级。
                一级战舰,有三层甲板,排水量超过2000吨,火炮数量超过100门。
                二级战舰,有三层甲板,排水量在1600吨到2000吨,火炮在90到100门左右。
                三级战舰,有两层甲板,排水量在1200吨到1600吨,火炮在60到80门左右
                四级战舰,有两层甲板,排水量在1000到1200吨,火炮在50到60门。


                IP属地:江苏8楼2023-01-17 12:48
                收起回复
                  圣胡安号

                  San Juan Nepomuceno(1766)是西班牙皇家海军名舰,设计为双层甲板74炮战列舰,曾于1805年参加特拉法尔加海战,被英国皇家海军俘获。1806年,该舰改为英国在直布罗陀的监狱船,1816年出售拆解。


                  IP属地:江苏9楼2023-01-17 13:00
                  收起回复
                    太阳王号(“皇家索莱尔号”)

                    公元1670年8月,法国,布列斯特港(Brest),法国海军下水了一条崭新的三桅风帆战舰 ,她的排水量在当时达到了1630公吨,拥有着51.3英尺(约15.64米)宽、200英尺(约61米)长的舰身,是配置了三层火炮甲板、104门火炮和840名舰员的一级战列舰。这是当时法国海军最强大的军舰之一,今天,我们通常将其音译为“皇家索莱尔号”(Soleil Royal),然而按照法语的本意,她应该被叫做“皇家太阳号”。因为她的名字,就来自于当时的法国国王——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路易十四( Louis XIV , Louis. Dieudonne. Bourbon)*。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1-17 13:11
                    收起回复
                      日本拉吉 铁甲船


                      文禄之役中日军海上作战力量的中心。全长约46米,全宽约9米多,可载重1500石,橹手180人,甲板上有三层楼阁,装备大炮三门(欧美和福船起码10门以上),大铁炮(大号火枪)近百挺。“日本丸”号在安骨浦海战中,面对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二十余只舰船的轮流炮击,虽然船体遭受了极大的损伤,但依然撤退成功。此后直到1609年,日军海上作战力量的标准统一规定为长十一间(约32米)、宽六间(约11米)。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1-17 13:18
                      收起回复
                        郑和宝船

                        宝船介绍
                        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船型分析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即146.67米长、50.94米宽)的大号宝船。这么大的宝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远远超过6米,而同样大小的平底宝船吃水只在4-5米。所以,如果宝船是从这些作塘里走向西洋的话,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 明代朱棣以后,实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宝船厂因此废止,而常年弃之不用的船坞会渐渐被泥沙填平,推测宝船厂的干船坞就是如此变浅的。 大型平底船照样远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浅,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内河航行,却如何能经受住远洋航行中的狂风大浪呢? 明代《三才图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中国船舶协会制造了一艘尖底的宝船模型,似乎为宝船的船型下了一个定论。此后全国各地也都以此为模本翻造宝船模型。今天,在南京市郑和公园、阅江楼、静海寺等处的宝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在清末实业家张謇的大达轮船公司中工作过的海运老船工李元稹曾经告诉杨老,当年有一种和宝船差不多宽的平底大木船专门用来下海,他们把这种船叫“随风相送”。和尖底船比起来,大号平底船有着许多优点,它做工相对简单,又可以放置更多货物,而且吃水浅,水深水浅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风。这些特点与在南京造宝船的自然条件都非常契合。 众所周知,宝船的技术废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艺。明代中后期战舰是装备大发贡1门和佛朗机6门的福船,据武备志记载因为发射仿制西方前膛炮大发贡船体会开裂(实际上东西方舷炮造成船体断裂是正常现象,明代初年水师装备的是较小的碗口铳和盏口铳所以船体不会断裂,明末清初的舰炮已经变成了红夷炮) 。明末清初郑成功水师和清朝初年水师都是大型福船的一种的赶缯船和双篷船。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主力水师是装炮25门的同安梭船。 而装炮20~30门的红单船是广船型。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1-17 13:25
                        收起回复
                          好评~~~~~~~~
                          lz再说说几个紫色福船吧


                          IP属地:北京14楼2023-01-17 13:26
                          收起回复
                            郑和宝船队其中几艘大船均属郑和宝船级别,游戏有四艘分别是清和号,惠康号,清远号,安济号:
                            据郑和随行人员巩珍的目击纪实,说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没有言明宝船的实际尺度。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清和号,惠康号,清远号,安济号
                            属于郑和船队中的巨型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宝船上的航行设施也不同于一般,据有关资料称,大型宝船设有九桅、张十二帆,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据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测算下来,这支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由此足见巨型船体一斑。关于宝船的船型,如考虑到南海与北印度洋波涛汹涌和气候恶劣等条件,郑和宝船当是擅长于远洋航行的尖底福船船型。这种海船“其底尖,其上阔。”可见,郑和下西洋以选用此类船只为宜。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1-17 13:40
                            收起回复
                              目前宝船的尺寸争议很大。
                              明朝之宝船并非为了作战,而是为彰显天朝上国之威仪。明清两朝中国人一直使用“宝船”级别的大型帆船作为礼船或商船,晚明至清初曾一度使用过这种尺度的大型战船,至康熙年间迫于修造成本裁汰,之后巨舶被作为远洋商船一直使用到近代。因为采用了隔板式的设计,不利于安装火炮,而且当时明朝也没有什么重炮,明朝后期才有。况且郑和船队是有护卫船专职负责战斗的,所谓的“宝船”并不负责战斗,主要是载重。
                              长四十四丈有九道桅杆的宝船实际上出自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郑和船队的翻译官,下西洋的亲历者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里有宝船尺寸的最早记载,但后来的文献研究发现,现今所见《瀛涯胜览》中的这段记载并非马欢亲笔。现存所有的《瀛涯胜览》版本大部分版本没有关于宝船尺寸的这段文字,少数载有宝船尺寸的版本都是明代后期的抄本,且存在后人补入内容的问题。所谓《瀛涯胜览》对宝船尺寸的记载是在郑和下西洋二百年后才没头没脑出现的,相同记载的其他文献也都出现在万历(1572-1620)之后。
                              明朝后期浮夸之风盛行,崇祯年间,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奉剿红夷报捷疏》中向皇帝报告,他亲眼目睹了一艘“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的荷兰战舰。这显然比最大的郑和宝船还要大,而当时荷兰在远东只有一些武装商船,全国最大的战舰艾米利号(Aemilia)全长也不过 40 多米。成书于崇祯年间、由焦勖与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共同编译的军事专著《火攻挈要》则写道:“西洋水战所用火攻虽以大铳为本,亦更以坚厚大船为基。海上战船,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这不仅比宝船大一圈,甚至超过了 20 世纪前期战列舰和航母的体型。可见当时的丈量存在夸大可能。
                              目前较为合理的史料是1936年郑鹤声教授在南京静海寺拓印的《静海寺碑记》残文记载永乐三年出使西洋使用了“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出使西洋使用了“一千五百料”海船。2010年被发现的,郑和的副手、副使太监洪保之墓里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铭藏》铭文记载了出使西洋船队中存在“五千料巨舶”。“料”是当时的一种体积单位,以《龙江船厂志》与嘉靖《宁波府志》中记录的三艘400料-500料战座船为计算参考,最大的郑和宝船大约身长22.75丈(70.75米),宽4.90丈(15.24米),深1.98丈(6.16米),排水量2000多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1-17 15: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