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野墨吧 关注:161贴子:554
  • 0回复贴,共1

李野墨:我从《新星》开始了录书这条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1980年)我才22岁,当时又是我第一次配音,在《玩偶之家》里边我配的“海尔茂”是由一个至少50岁的一个演员演的,我怎么配都不像那个人。后来真的是录了一个多星期以后,我主动地跟导演说,我说:“导演,这戏我觉得,我完不成这个角色,要不然你换人吧。”后来导演也跟我说,他说:“是,你来试音,你的声音太好听了,我一下就被你的声音迷住了,就喜欢你的声音。所以也没有考虑年龄和阅历的问题,但你确实是(声音太好听了)。”后来他就换了别人了。但是这导演还记着我,所以他在录他的第二部片子的时候,就是《大卫·科波菲尔》和他的第三部片子《卡斯特桥市长》,他都请我录了挺重要的角色。《卡斯特桥市长》我录的是男二号。
所以当时中央电视台我记得——还是应该叫北京电视台,就在咱们现在广电部的大楼,这个大楼原来是电台的,电台是大楼,电台后面有一个小楼——小二层还是小三层我忘了——一个很小的小楼,这就是电视台了。所以后来通过他们介绍,介绍我去到中央台去录广播剧。也是(一样的理由),就是说这小孩声音好,然后就(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在那个阶段,我觉得像刘保毅老师、蔡淑文老师,他们都是中央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导演,他们真的是给了我很大帮助。一个是很信任我,让我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好多都是主角;另外,他们也当然肯定是给了我很多的指点,让我有一定进步。因为电台里边的各部门都差不多,所以那个时候叶咏梅老师要录《新星》,也想找一个新人来录《新星》,我都不知道是哪位导演把我介绍过去的,后来有幸跟叶咏梅老师合作《新星》,所以开始了录书这条路。
在录制第一本书《新星》时,李野墨想一改当时电台里讲求现场感的戏剧化演播方式。后来,他认为这次追求含蓄、自然的创作很不成熟,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很不成熟”的尝试,有人认为他“开辟了一种新的小说连播的语言样态”。
我当年出道的第一本书叫《新星》。很偶然的机会,叶咏梅老师找到了我。我当时抱着的信念就是,因为当时电台里边连播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评书,还有一些话剧界的老师们,还有播音界的老师们,他们播的这些作品,其实也都是比较戏剧化的,其实是比较讲究这种现场感的。因为评书过去都是在那儿撂摊儿讲的,所以它需要“送”的。但是我就觉得既然你是在话筒前面,话筒是可以巨细无遗地把你的小东西都收进去。所以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要跟你们都不一样。然后找到这个(“不一样”的)办法就是,(把)大家都是恨不得说“听你的人在离你几米开外,甚至十几米开外,你得把声音‘送’过去”的那种说法,变成一种就是“附耳过来,我跟你窃窃私语,我跟你交交心”(的感觉)。所以我(想用这种方式),(最终呈现效果)还好。
虽然《新星》其实播得很不成熟的,(我的创作)也过于追求含蓄、自然,因为你“太”含蓄了,其实就无含蓄可言了。什么东西都对比着来的,对吧?你有高才能显出低。你老是在那儿低低絮语,听着还是挺絮烦的。但那个时候就挺坚持这个的,也还好,还有人听出来这种追求,还有人写了文章,就是说我“开辟了一种新的小说连播的一种语言样态,一种促膝谈心的(语言样态)。”


IP属地:四川1楼2022-12-27 10: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