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的第一个县名为夜郎,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唐玄宗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貶龍标尉;李白听闻后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流传千年至今,诗中提到夜郎一词,对此有许多解释,有说指夜郎古国的,有说是当时的夜郎县,夜郎古国在西汉就已经消失,到李白时代已经过去约1000年,过于久远很难将两者联系,最可能的就是当时的夜郎县,那么当时的夜郎县在哪里呢,就在今天新晃一代,龙标在今天洪江区域内与新晃相距不远,都属于五溪的范围内。《新唐书 地理志五》:“叙州潭阳郡,下。本巫州,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天授二年曰沅州,县三:龙标,上。武德七年置,贞观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新唐书 地理志五》:“奖州龙溪郡,下。本舞州,长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


从记载可以知道夜郎县原本为龙标县的一部分,贞观八年析置夜郎县,这也是新晃地区州县制度的开始;长安四年与渭溪县一起隶转舞州,舞州以舞水得名,舞水古称无水为五溪之一,发源于贵州省;我们再看看其他史料的记载。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地理专注《元和郡县图纸》:“奖州,龙溪,下;开元户一千七百四十,乡六,元和户三百四十九,乡六,;本汉武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长安四年于此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大历五年又改为奖州。州境,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西南溯流沿溪至费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溯流至柯充州七百里,东沿流至叙州八百里,南至柯羁縻应州三百里。管县三:峨山,渭溪,梓姜。峨山县,中下,郭下,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渭溪县,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圣历元年,析峨山县于渭溪东置,因以为名;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梓姜县,中下,东北至州水路四百里,建中四年自柯洞外充州割属奖州。”


这里的记载非常详细,不仅介绍了历史沿革还描述了与周边郡县的距离,对于研究具体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中有一段记载:“峨山县,中下,郭下,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元和年间的峨山县其实就是原本的夜郎县,原本夜郎县的治所在渭溪的南面,长寿年间迁移到了渭溪北,渭溪是一条河流,由北面的渭阳县流入舞水,在新晃周边符合这一特征的也只有今天的岑巩、玉屏一代的车坝河,西北至东南于大龙镇注入舞水。
夜郎县原本在渭溪以南,东距叙州800里来看,夜郎原本应该在今天岑巩舞水河沿岸,武后长寿元年(692年)迁移到渭溪以北的舞水河沿河也就是今天新晃县城一代,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峨山县,同时改业州为龙溪郡治峨山;这样来算夜郎县于贞观八年(634年)建县至天宝元年改名为止共存在109年,其中在新晃51年;龙溪郡以龙溪得名,龙溪发源今贵州万山于新晃县城注入舞水,不过今天在新晃、玉屏、岑巩仍然没有发现有关唐夜郎县的相关文物,大体位置也只有依据史料的推测,希望某一天能够出土相关的实物证据证实夜郎县的具体位置,毫无疑问在唐朝新晃是属于夜郎县管辖的。唐朝大部分时间实行州县制度,只有在玄宗天宝年间短暂实行郡县制,后面基本上都是州郡并称,如奖州龙溪郡、辰州泸溪郡、叙州潭阳郡等待;本文的舞州、鹤州、业州、龙溪郡、奖州都是夜郎县的上级行政单位,只是改名繁多,它们的治所都在夜郎(峨山)县。王昌龄在龙标任上写了一首诗《送崔参军往龙溪》:“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这里的龙溪就是当时的龙溪郡了,从诗中也可以看出来龙溪郡在龙标县的上游舞水河流域。
在唐末唐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五溪的苗侗民族首领趁机攻占这些偏远州县,夜郎(峨山)县及奖州实际上也就不复存在变成了羁縻州,盘踞与万山一代的晃州首领田汉权攻入奖州,后以晃州代替奖州向北宋投降或封晃州刺史,从此以后晃州就成了新晃的名称,奖州、峨山从此退出历史;熙宁七年(1074年)章敦以武力收复晃州、波州等羁縻州并入沅州,此后新晃长期隶属沅州,直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新晃才恢复独立建制。
晃州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但唐朝时期的晃州并不在新晃地界,晃州作为羁縻州其地与民不入版图,统治者也是当地首领,晃州以晃山得名,晃山为今天芷江北部的西晃山,《宋史》记载“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漢權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鈕來獻,因請命以漢權為晃州刺史。 ”这一段话说明,晃州盛产朱砂,今天新晃并不产朱砂,反而是万山至麻阳一代历来盛产朱砂,群山环绕在晃山西侧,更像史籍中的晃州。



从记载可以知道夜郎县原本为龙标县的一部分,贞观八年析置夜郎县,这也是新晃地区州县制度的开始;长安四年与渭溪县一起隶转舞州,舞州以舞水得名,舞水古称无水为五溪之一,发源于贵州省;我们再看看其他史料的记载。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地理专注《元和郡县图纸》:“奖州,龙溪,下;开元户一千七百四十,乡六,元和户三百四十九,乡六,;本汉武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长安四年于此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大历五年又改为奖州。州境,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西南溯流沿溪至费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溯流至柯充州七百里,东沿流至叙州八百里,南至柯羁縻应州三百里。管县三:峨山,渭溪,梓姜。峨山县,中下,郭下,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渭溪县,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圣历元年,析峨山县于渭溪东置,因以为名;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梓姜县,中下,东北至州水路四百里,建中四年自柯洞外充州割属奖州。”


这里的记载非常详细,不仅介绍了历史沿革还描述了与周边郡县的距离,对于研究具体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中有一段记载:“峨山县,中下,郭下,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渭溪水,北自锦州渭阳县流入”,元和年间的峨山县其实就是原本的夜郎县,原本夜郎县的治所在渭溪的南面,长寿年间迁移到了渭溪北,渭溪是一条河流,由北面的渭阳县流入舞水,在新晃周边符合这一特征的也只有今天的岑巩、玉屏一代的车坝河,西北至东南于大龙镇注入舞水。

夜郎县原本在渭溪以南,东距叙州800里来看,夜郎原本应该在今天岑巩舞水河沿岸,武后长寿元年(692年)迁移到渭溪以北的舞水河沿河也就是今天新晃县城一代,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峨山县,同时改业州为龙溪郡治峨山;这样来算夜郎县于贞观八年(634年)建县至天宝元年改名为止共存在109年,其中在新晃51年;龙溪郡以龙溪得名,龙溪发源今贵州万山于新晃县城注入舞水,不过今天在新晃、玉屏、岑巩仍然没有发现有关唐夜郎县的相关文物,大体位置也只有依据史料的推测,希望某一天能够出土相关的实物证据证实夜郎县的具体位置,毫无疑问在唐朝新晃是属于夜郎县管辖的。唐朝大部分时间实行州县制度,只有在玄宗天宝年间短暂实行郡县制,后面基本上都是州郡并称,如奖州龙溪郡、辰州泸溪郡、叙州潭阳郡等待;本文的舞州、鹤州、业州、龙溪郡、奖州都是夜郎县的上级行政单位,只是改名繁多,它们的治所都在夜郎(峨山)县。王昌龄在龙标任上写了一首诗《送崔参军往龙溪》:“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这里的龙溪就是当时的龙溪郡了,从诗中也可以看出来龙溪郡在龙标县的上游舞水河流域。

在唐末唐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五溪的苗侗民族首领趁机攻占这些偏远州县,夜郎(峨山)县及奖州实际上也就不复存在变成了羁縻州,盘踞与万山一代的晃州首领田汉权攻入奖州,后以晃州代替奖州向北宋投降或封晃州刺史,从此以后晃州就成了新晃的名称,奖州、峨山从此退出历史;熙宁七年(1074年)章敦以武力收复晃州、波州等羁縻州并入沅州,此后新晃长期隶属沅州,直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从芷江县划出六里置晃州直隶厅,新晃才恢复独立建制。
晃州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但唐朝时期的晃州并不在新晃地界,晃州作为羁縻州其地与民不入版图,统治者也是当地首领,晃州以晃山得名,晃山为今天芷江北部的西晃山,《宋史》记载“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漢權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獲古晃州印一鈕來獻,因請命以漢權為晃州刺史。 ”这一段话说明,晃州盛产朱砂,今天新晃并不产朱砂,反而是万山至麻阳一代历来盛产朱砂,群山环绕在晃山西侧,更像史籍中的晃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