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88,401贴子:3,292,932
  • 11回复贴,共1

关于穿甲的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情况的说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其实主炮口径对水平穿深的影响在数值上并不算大。
当然这个是要数据对比的,毕竟大小是很模糊的形容,同样的差距不同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就最好对比形状基本相同,弹重系数基本相同,初速基本相同,但是口径不同的几款主炮了。
美国的8寸mk16、12寸mk8和16寸mk7就是相当好的对比对象,形状类似,弹重系数基本相同,初速相同,口径差了4寸。可以通过美国经验式列出15公里外其各自的水平穿深如下(可惜8寸没有弹道计算器):

很显然,水平穿深并不与口径成正比,小口径弹道末端的水平穿深甚至可能反超大口径。
英国的14寸1590磅和15寸1938磅应该也可以进行对比,这两个平均射速相当,都是732,15寸弹重系数0.574,14寸0.579也很接近了。
下图为英国1939年的水平穿深表:

英国这两款炮的差距感觉比美国的还小,差距最大是击穿7寸时,也不过1500码距离,不过这个没同距离的穿深就不列出来比了。
德国的就不太好比了,没有太接近的,非要比的话,希佩尔的8寸比沙恩的11寸弹重系数轻些,初速高些,是更不利于水平穿深的,而8寸25km69,30km93,比11寸的25km80,30km104其实也没差多少。
日本也是有直接对比的穿深表的,只是14寸的初速比18寸要低10,整理后如下:

这个水平穿深差距在同口径同距离上就明显比美国弹要大了,在20km内的近距离上穿深的倍率已经比口径比例更大了,弹道末端导致的小口径超过大口径的水平穿深也是存在的。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2-10-22 20:41回复
    有些数据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12寸在30000以上的水平比肩甚至反超16寸主要是因为入射角上的优势,这已经接近12寸的射程极限了,精度断崖式下跌。同理16寸也可以打到40000+去获得一个非常好看的数据,但几乎无法命中的炮弹又有什么意义呢


    IP属地:广东2楼2022-10-22 21:02
    收起回复
      其实个人认为更好的例子是沙俄和苏制305与美制的12寸对比,前者选择了更为低伸的弹道而后者选择了较为高的弹道。如此的对比或许更能说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0-22 22:17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0-23 02:06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0-23 13:55
          回复
            三、写这一段时我才发现雪落的号无了,贴全寄了,那个写斗兽棋偏差的贴也没了,直接导致一个链接就能说明白的东西,现在不得不自己写着看了。
            总的来说现在有人是把斗兽看成是一个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比如说计算结果是15公里内能击穿,那么14.5公里和15.5公里都是天差地别的,15公里外绝对穿不了,15公里内装甲绝对无用。很经典的论述就是:只要靠近到多少多少距离内,都是互穿就一样了。这种思想要不得。
            第一这是个概率上的问题,现实不是算式,计算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制造都有公差呢,穿深怎么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不过这个还算影响的小了,毕竟制造标准还是挺严格的,一般质量好的和质量差的差距都在10%以内。第二个问题才是重点问题,就是计算条件和实际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差距,这里面又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实际上有不同,但我们很难知道是什么不同造成的,或者能理解这种不同,但很难予以考虑的,装甲的转正转偏、舰内设施对炮弹的影响等。比如巴伦支海希佩尔这两发,第一发按理来说是稳穿的,但是反正就是没穿,现实不会跟你讲为什么,第二发则是偏转后没打到水平装甲上,这都是不可控因素。还有比较经典的,让巴尔水平装甲被打穿的那一发,法国人测的着角与mk6在那个距离上的落角是不相符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造成这些事实后面必然是有原因的,但想明白为什么就很困难了,反过来说,现实中穿甲也会遭到这些未知的因素而导致与计算结果不一致,是不可能预期的。



            另一种则是比较明确的差别。比如航向角、不同的穿深标准、横摇、装甲板之间接缝处的装甲弱区、某些部位结构补强造成防护额外强的部分、命中部位、转正转偏跳弹造成的差别。这种影响有时候是非常大的,比如航向角,我们平常理解的航向角可能是摆个30度增加等效,但现实的航向角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角度问题可能是80度直接跳了,甚至直接90度命中,舰船不是个平面,是相当有棱有角的。即使不考虑极端情况这些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说北卡打自己的侧舷,正常计算是24000码左右击穿,如果标准提高到炮弹验收弹速提高10%,横摇10度造成穿甲困难,命中部位额外有补强什么的击穿弹速再提高10%,加30度的航向角,这一套下来要9000码才能击穿了。同理如果横摇10度造成穿甲简单,命中装甲弱区击穿弹速降低20%,那么35000码都有戏。
            然后就是也不应该跑到另一个极端去:既然有这么多随机的不好考虑的情况,是不是就没用了?这和放弃思考有什么区别呢?的确有很多已知的未知的因素导致结果不那么确定,但是这些因素作用的基础还是最开始的那个穿深计算,免疫区优势不等于能打赢,但是免疫区优势赢的概率就是大。人家成绩的波动是平均分80分的60-100的波动,你的是平均70分的40-100的波动,那不还是不如人家吗。
            也不只穿甲是这样,现实就是这样的,优势是概率上的优势,不是二级管那种突变。这就必然涉及运气的问题,而运气问题是随机的不可控的,如果把运气的结果反过来等同于原因,就等于是把谁都可能发生的偶然因素归因于必然,所以我非常讨厌的一句话就是: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2-11-03 11:09
            收起回复
              补充一个英国的验收方法,来自于论坛的日德兰纪念系列第七章 - 甲弹对抗及防护设计话题的总结疑问,从上下文来看,这段话的“当时”指的应该是1917年或研制绿弹之前,原文如下:
              按照当时的验收规则,设计来对抗装甲目标的穿甲弹,是以400发为一个批次,接受验收的。每个批次中抽出1发炮弹,在垂直入射的条件下射击1倍经厚度的渗碳硬化装甲板,且要求炮弹在穿透装甲板后,还处在能够有效起爆的状态。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2-12-13 09:07
              收起回复